2024-11期●历史研究●

新四军宣传工作的抗战底色

作者:徐进军


抗战时期,活跃在华中大地的新四军,结合斗争实践不断总结探索,采取报刊、歌谣、戏剧、绘画等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宣传我党的抗日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了具有抗战特色的宣传工作路子,对抗日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

一是创办报刊。新四军成立后,1938年5月由新四军政治部在皖南创办《抗敌报》,发行量达七八千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9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主持创办的《拂晓报》诞生,成为抗战时期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一份名闻遐迩、声震大江南北并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报刊。该报油印、刻印技术精湛,版面设计新颖美观,被誉为华中油印报之冠。1940年12月在江苏盐城创刊、刘少奇兼任社长的《江淮日报》是华中根据地的第一张党报,对揭露批驳日伪顽的反共宣传发挥了重大作用。1942年5月在苏北阜宁创办、由陈毅兼任社长的华中局机关报《新华报》,也是新四军军部的机关报。另外,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边、皖江、浙东各区,新四军7个师及各旅先后共创办报刊100多种,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创作歌曲。由陈毅原词、集体创作的《新四军军歌》广为传播,受到部队官兵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受到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当时,在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流行着多种版本的“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歌曲,生动而又形象地表达了新四军和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这首歌由于曲调融合了鲜明的民歌风格,欢快且深情,歌词浅显朴实、朗朗上口、易唱易记,因而很快传唱开来。这首歌曲对动员广大青年踊跃参军,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另外《孤山冲,山重重,冲里来了彭雪枫》 《唱陈毅司令》 《黄桥的新生》 《黄桥烧饼歌》等脍炙人口的歌谣,在各个地区群众中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是编演戏剧。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戏剧组在抗战宣传中发挥了独特作用。1941年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后,建立了两所培养艺术人才的院校:一所是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一所是华中鲁迅艺术学院。尤其是后者,培养了一大批戏剧人才。戏剧组的同志克服种种困难,创作了《蜕变》 《一个打十个》 《李闯王》 《丁赞亭》 《朱大嫂送鸡蛋》 《八月十五杀鞑子》等100多个通俗易懂的剧目,使戏剧成为发动群众、打击敌人、争取抗战胜利的有力武器。

四是绘制图画。为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广大人民投身抗战,新四军绘制宣传漫画、墙画、布画,制作画报木刻插图。其中布画作品《打鬼子保家乡》 《夺取敌人武装武装自己》 《屠场》 《军民合作打日本》,木刻作品《新四军军歌木刻组画》 《百日练兵》 《沙沟战斗》 《帮助老百姓收割》等影响较大,广受欢迎。新四军还利用“拉洋片”这种传统民间艺术,以连环画加说唱的方式使广大军民喜闻乐见。

此外,新四军战士还利用舞蹈、快板、哑剧、电影等多种宣传形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广影响的宣传模式。

主题鲜明的宣传内容

一是坚决听党指挥。在各种形式的宣传中,新四军始终高举团结抗日大旗,坚决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贯彻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进一步扩大我党的群众基础。如1939年底,在刘少奇同志的指导下,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抗战报》 (江北版)出版。该报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通俗易懂地介绍抗战形势和任务,使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投身抗战事业。1940年7月,《抗战报》还刊发了刘少奇的七一报告《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对华中地区党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始终服务人民。在新四军的宣传工作中,注重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启民智,教育人民。三幕剧《过关》讲述的是一个新婚不久的青年农民希望参军抗战,可妻子和母亲舍不得他离开,他经过一番思想交锋,最终说服了妻子和母亲的故事,展现了根据地人民牺牲小我、以抗战大局为重的无私精神。在艰苦的抗战岁月,新四军积极帮助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开荒种地、办起手工业,歌曲《白菜心》、戏剧《朱大嫂送鸡蛋》、木刻画报《帮助老百姓收割》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新四军关心服务人民,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联,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

三是坚持抗战救国。在宣传工作中,新四军注重以各种形式揭露日军的暴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本质,展示新四军指战员为挽救民族危亡前仆后继的英勇事迹。被誉为“边区的政治大炮”的《七七报》,笔锋凌厉,痛斥了日伪军的凶残,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使敌人胆战心惊,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拂晓报》发表的《东进誓词》 《东进战歌》 《人人都是战斗员,人人都是宣传员》等一系列文章,展现出一片慷慨激昂、冲锋杀敌的气势。新四军建阳县总队剧团创作的《保卫东西吉庄》,展现了军民誓死抗战的精神面貌和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打鬼子保家乡》 《军民合作打日本》 《沙沟战斗》等绘画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军民团结、英勇杀敌的民族气概。

四是体现统一战线。新四军的宣传工作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次,一支国民党原东北军部队奉命进攻新四军,拂晓剧团发动群众去该部驻地演出。戏剧队演出了《松花江上》 《三江好》 《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勾起了他们对沦陷的故土家园的痛苦思念,认清了国民党顽固派真反共、假抗日的丑恶嘴脸,从而转变立场,走上了与新四军合作抗日的道路。1940年8月,新四军进驻黄桥后,编印了大量宣传品及日文报刊,如《日本兵队之声》 《新时代》等,发动群众沿路发放、张贴,甚至发放到伪军据点。这些宣传品以鲜活的事例反映出日伪军内部的黑暗,官长对士兵的压迫,使不少日伪士兵产生了厌战、怠战、反战情绪,减少了抗战的阻力。

风格多元的宣传特点

一是求真务实。新四军的宣传工作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空洞说教。如1941年10月,邓子恢、彭雪枫在《拂晓报》中发出的《关于动员部队帮助民众秋收冬耕的指示》,要求“在秋收中,要宣传抗日反顽及民主政府改善民生法令,增加生产和我军任务与部队生活等,并进行扩军宣传”,既有具体的秋收要求,又有政治和军事上的部署。1943年12月,在东台三仓创刊的《苏中报》,四开四版,第一版为地方版,第二、三版为国内国际版,第四版为副刊版。它及时报道了各地军民在斗争中取得的胜利消息,全面反映了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情况和成就,帮助读者了解国内外战局发展的特点,使苏中根据地得到迅速扩大和发展,成为整个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块坚强前哨阵地。

二是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建军之初,面对抗战兵力的严重缺乏和分散局面,以及战局的极端不利,重心放在积极号召参军参战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1941年皖南事变后,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积极反共和日本政治诱降下国民党妥协投降危险的增加,重心调整为严正批驳各种错误言论并积极宣传根据地建设成就。抗战后期,随着抗战即将取得胜利,民主建国任务紧迫,将宣传的重心放在提高广大军民的民主意识和素养上。

三是深入浅出。针对根据地老百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盲和半文盲占有很大比重的情况,在宣传工作中注重以浅显的图文和形象生动的描绘等通俗易懂、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传播新四军的抗战理念。如在新闻创作中,规定一律采用白话文,摒弃半文半白的“新文体”。同时更多地采用戏剧、电影、漫画等生动直观的宣传方式和途径,让人民大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是地方特色。新四军的宣传工作注重与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来与民众相联系。淮剧作为盐阜地区的地方戏曲,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新四军苏北文工团对淮剧去粕存精,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以及唱腔都进行了改革和发展,使表演形式更加丰富,感染力更强,吸引了大批农民,台上台下兴趣盎然。黄其明创作的淮剧《照减不误》,反映了盐阜根据地广大佃农按照根据地政府颁布的减税减息法令,同地主剥削阶级进行据理力争、减租减息的斗争事实,对推行党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是提高了指战员的思想觉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影响。创作的长篇历史剧《李闯王》,演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与赞扬,对于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干部思想觉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编印的新闻报刊及时传达中共中央的抗战主张,宣传我党积极抗日的方针政策,扩大了我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新四军抗战的胜利消息,交流部队工作的各种经验,成为鼓舞、教育华中地区广大军民坚持抗日斗争的响亮号角,影响波及国内外。

二是提高了人民的思想认识水平、爱国情怀和民主意识。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唱词,让农村妇女懂得了剪发和不裹脚带来的好处,使根据地妇女剪发、放足成为普遍现象。积极组织群众读报,并鼓励群众写稿,扩大了信息渠道,提高了群众文化水平。开展大众化文艺演出,使广大群众和新四军指战员积极支持和踊跃参与戏剧创作与演出,为根据地文化宣传工作积淀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新四军对“三三制”等民主政治的宣传中,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也不断地增强,为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活力。

三是调动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增强了抗战的有生力量。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和新四军英勇杀敌的事迹,揭露日军的残暴罪行和国民党顽军的反动面目,增强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士气,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广大群众踊跃参加新四军的热情,从而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如木刻作品《最后一颗子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战场上一个荡气回肠的画面:硝烟弥漫中,大部分战士已英勇牺牲,一位伤痕累累的战士扶着被战火摧残的树干顽强地站起来,用最后一颗子弹,射中了扑过来的敌人。艺术家从一个惨烈而悲壮的角度,来歌颂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极大地震撼和鼓舞了全国同胞抗日热情和决心。

四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新中国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四军抗日情怀的感召下,上海等地的文艺青年纷纷辗转来到苏北根据地,为新四军的文化宣传添砖加瓦,使根据地宣传工作更加丰富多彩。文学家陈岛,美术家莫璞,戏剧家刘保罗、田川等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各个文化领域的中坚人物。新四军创办的报刊有不少仍在新中国的地方建设中发挥巨大的宣传作用,如《抗敌报》改版的《江淮日报》,以及《拂晓报》 《盐阜大众报》等报刊,仍是当今地方政府的喉舌。淮剧等地方剧种也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地焕发了新的活力。

刘少奇同志曾说:“宣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建立一个印刷厂等于建立一个兵工厂,要文武结合!”事实证明,新四军抗战底色的宣传工作,尽管与真枪实弹打击敌人不同,但同样以巨大威力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不屈不挠、英勇抗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