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纲领性文件,规划也是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崭新的理念为指导,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奋进的规划。这个规划强调,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作了详细阐述和切实安排。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高度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真节约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是“三高一低”,即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就资源消耗而言,2003 年我国消耗的资源量占世界消耗总量的比例,原油为 7.4%,原煤31%,铁矿石30%,钢材 27%,氧化铝 25%,水泥40%,而我围创造的 GDP 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 4%。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消耗,低产出情况是十分突出的。现在我国的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真节约资源,要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真节约资源,要调整拉动经济增长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和消费。正常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主要的,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不可缺失,三者应有合理的协调关系。长期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主要依靠投资,通过高强度的资金投入,不断扩大再生产,不断增加生产能力和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展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做,势必消耗大量资源,使生产处于高消耗状态。至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历来比较薄弱,近年来更处于下降中。据分析,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我国仅5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60%以上,美国更高达 71%。毫无疑问,我国必须改变这种先生产、后生活依靠投资单引擎增长的方式,加快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真节约资源,更为重要的,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真节约资源,要调整投资的侧重点,把经济的粗放型发展转到集约型发展上来,把投资偏重于生产外延的扩展转到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和创建品牌等内涵发展上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投资,历来都着重于生产的外延扩展,建设新工厂,建设新生产线,建设新工业园区,不断增加生产能力,有的行业基至盲目发展,造成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市场需要的局面;而对于生产的内涵发展,却重视不够,支持不力,因而使生产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提高不快,远远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当看到,经济的发展,量的扩张是必要的,但质的提高更为重要;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使生产内涵素质不断提高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使量的扩张真正起到积极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对投资加强宏观调控,在生产发展上实行分类指导,区分行业的需要发展、适当控制和坚决淘汰的不同情况,从严掌据投资的使用,从而把投资的侧重点转到生产的内涵发展上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的消耗迅速降低下来。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真节约资源,要强化节约意识,重视创新,开发和推广节约资源的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的资源,长期来人们的认识是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的优势,因此使用资源往往大手大脚,有的甚至挥霍浪费,没有把节约资源放在心上,缺乏节约意识。实际情况是我国的资源并不富裕,而是相对贫乏,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人均拥有资源量日益下降,许多资源比世界人均拥有量低得多,资源供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端正指导思想,大大加强节约意识,为节约资源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在生产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创新,积极开发和推广使用节约资源的技术,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坚决予以淘汰。要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既要切实降低产品的单位资源耗量,又要回收利用再生资源,把生产废物尽可能资源化,利用起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经济才可能出现持续发展的良性局面。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真节约资源,涉及的是生产建设领域里的资源节约,但就建设节约型社会整体而言,必然还涉及一个生活领域里的资源节约问题。对此,我们应注重建立理性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要提倡理性消费,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追求良好的消费效益,努力做到以最小的消耗实现最大的效益。要提倡文明消费,消费行为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因为消费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总是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如果个人消费不文明,例如挥霍浪费资源,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势必产生很大负面影响,这是极不应该的。
综上所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建立理性文明消费模式,把生产建设和生活领域里的节约资源工作做好了,建设节约型社会才能水到渠成,经济社会发展才可能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