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 年初夏,一个驻扎在江苏省涟水县城里的日本兵,单身一人溜到城郊寻“花姑娘”。当地老百姓一望见鬼子出了城,早躲得无影无踪。鬼子兵不死心,这村没人奔那村,不知不觉跑出十多里地,已望不见城边碉堡的影子,他开始发慌,想回城,又迷了路。这时,一个从涟水城里送客人下乡的黄包车正巧路过这里。拉车的王大爷望见这个小鬼子站在路边东张西望,撂下车子就跑。小鬼子猛地冲了上来,用枪堵住他,用学来的那几句生硬的中国话加手势命令把他送到城里去,不然就“死拉”“死拉”的。
这时,王大爷看清了这鬼子是单溜,不是大部队下乡“扫荡”心里有了底。再细看他的神色,知道他迷了路就在心里暗下决心要把这个独头鬼子捉住,送给新四军。
他先装着很恭敬的样子,给鬼子行了礼,竖起大拇指夸“太君,大大地好”!接着,又极神秘地在鬼子周围划了一个大圆圈,伸出四个手指,示意周围都是新四军的根据地。小鬼子明白了他的意思,显得惊慌失措,要他赶快想办法把自已送回城里,王大爷看时机已经成熟,一面答应送他回城,一面装着怕新四军杀头的样子,哄他把枪和“皇军”的衣帽藏起来,让他蜷曲在车子上,又拿出一件破棉袍把他从头到脚蒙了起来。
一切摆布停当以后,王大爷才把车子拉上路,慢慢地往前走。走着走着,趁小鬼子不注意,他在路上绕了一个圈,掉转方向,快步朝新四军根据地胡集街走去。
一路上,王大爷一直在寻找机会下手捉拿小鬼子。在城里拉了几年车,他知道东洋鬼子信奉武士道,也学过点武功,一两个人恐怕弄不住他。但如果时间拖得太长,又怕小鬼子发现上了当,会拼个鱼死网破。正在焦急的时候,从前面庄上走来一个人,他一眼就认出是在街上摆摊相面的袁先生。老王怕老袁上来打招呼惊动小鬼子,老远就用手指指自己车上破棉袍下面那堆“东西”,又在嘴唇上做一个“仁丹胡子”的模样,比划着下面藏着一支枪。老袁一看就知道他车上拉的是东洋小鬼子。他刚想跑过来帮忙,老王立即用手势叫他不要过来,让他到庄上找几个人在前面等着,到时候一起下手。
袁先生本来就是个聪明人,一看老王的手势和神情,不用问一句话就完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就一溜小跑去庄上找帮手。
老袁在庄上拉了两个年轻力壮的好友,说明情况,大家就带着铁锹、木杈抄小路赶到前面的岔路埋伏起来。
这天,正好是胡集街的集期,上街赶集的人还不少。听到周围有嘈杂的人声,小鬼子开始骚动不安。老王怕出岔子,一面低声嘱告“太君你的要沉住气,安全我的大大地保证”,一面加快了步伐,两眼在努力寻找袁先生和他的同伴。正在这时,袁先生从柴塘边露出头来。两人交换了眼神,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决定立即动手。说时迟,那时快,老王把车子猛一拐,来个急转弯,趁势把小鬼子掀下地。但这突如其来的一跤并没有将小鬼子摔昏,他就地一滚,爬起来就冲上来拿枪。这时,袁先生和他的伙伴已挥着铁锹、木杈冲上来,老王顺势把车子推下河。小鬼子抢不到枪,转身撒腿就跑。老王和袁先生带着几个人,一边跟在后面追,一边高喊:“快来抓日本鬼子,不要让他跑了!”“小鬼子手里没枪没刀,大家不要怕啊!"听到他们的呼喊,大家从四面八方蜂拥而上。小鬼子吓得像兔子一样钻进芦苇丛,把头埋在水草里。当愤怒的人群把他从柴塘里拖上来时,他一头乱草,浑身泥水,嘴唇发紫,两腿筛糠,双膝跪在地上拼命求饶。此时,那不可一世的“武士道精神”已跑到“爪哇国”去了。
“一个黄包车夫和一个相面先生在胡集活捉日本鬼子”的新闻,像风一样不到半天就吹遍涟水全县。我家离胡集只有三里多路,总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个人面兽心的家伙。不久,有人给他换上一身干净衣服,区武工队把他连人带枪送到住在张花园的县民主政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