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期●青少年绿洲●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容忽视

作者:江苏省仪征市朴席中心学校 李忠国 胡安梅

  
  
  前几年,《仪征日报》《扬州日报》载“朴席镇擦背大军一年挣回两个亿”,一个仅三万六千人的小镇,在外从事擦背的就有一万一千多人。这一报道又一次掀起了朴席人外出打工的热潮。身为朴席镇教师的我们看到这则 报道,一方面为精明、勤劳的朴席人外出擦背掘到第一桶金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外出打工者对自己子女教育留下的诸多缺失感到深深的忧虑。在看到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上去了的繁荣一面,也看到了朴席镇的中小学教学质量下去了的另一面,朴席的教育几乎陷入了困境……
  先请看我镇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的比例统计表。
  由于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由隔代长辈抚养,因此这些“留守孩子”的身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亲情淡薄。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亲情的渴望渐渐淡漠。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长甚至几年不回家一次。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特别是有些孩子外出打工的父母发生了婚变抛弃了孩子,我校就有十多个这样的孩子。
  2、成绩下降。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和帮助,学习的自觉性普遍较差,少数学生已发展到在家不读书、不写字、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成了“差生”。隔代长辈管不住孙子辈,常常有留守儿童的隔代长辈无奈地到学校来告状,请求老师对孩子严加管教。
  3、讲究吃穿。父母在外打工,家庭一般都比较富裕,一个孩子一个星期花二三十元很正常,讲究吃穿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一个“通病”。在食堂里,经常可以看到:白花花的大米饭、粥,他们随便吃几口就一推了之。他们要吃的是“可比克”薯片、“奥利奥”巧克力饼干和“来一桶”牛肉面,以及各式小吃。这些学生穿衣也讲究。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和初中生已逐步开始“非名牌不穿”,鞋子要穿“双星”(女生)、“乔丹”(男生)和“耐克”。有的学生一年的零花钱竟相当于贫困地区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
  4、心理扭曲。按照心理学的分析,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少年,长期与父母分离,一旦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情绪消极、自私冷漠、孤僻内向、任性暴躁,甚至产生争吵打斗等不良倾向,甚至因此成为“不良少年”或“少年犯"。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采取如下对策:
  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留守孩子因父母常年打工在外,他们有话没处说,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不想说,缺少情感上的关爱。学校老师一定要像斯霞老师那样,给孩子以慈母(父)般的爱心。一个好教师一定要注意和学生保持朋友式的关系,经常与他们谈心、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留守儿童感受师爱、师恩。
  成立帮扶小组。针对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学校全面启动了“146”爱生行动计划,即:一位教师帮扶一位学生,每周与帮扶学生谈心或家访四次,每月与帮扶学生补课补差六次并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每一位教师,人人都是帮扶责任人。爱生行动计划实施后,效果十分明显。
  开展活动,寓教于乐。我校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优秀学生都进了离我校仅 200 米远的民办学校,本校优秀生源很少。一部分留守学生出现了厌学甚至逃学的问题。我们就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强化学校管理,用多元的方法来评价学生,从不给“学困生”施加压力。同时,学校的共青团、少先队和文体教研组,每学期都要开展师生共同参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竞赛活动,活跃学生身心,让欢笑、快乐伴随留守儿童,让他们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和“雨季”。我校在校生违法犯罪率一直为零。学校近两年都被市教育局评为“法制先进校”和“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完善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我们重点抓住了两点:一是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如外出父母的工作地址和电话号码。教师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二是充分利用外出父母回家过春节的机会,及时召开学生家长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家长的教育工作,告诚他们,千万不能富了口袋,而丢了后代,要一切为孩子的今后和一生着想。在我们的说服下,现在有些明智的家长已开始调整为一人外出打工,一人在家照顾孩子了。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职能部门应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对辍学儿童、未成年人外出打工实行按法管理。另一方面,要对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大力开发教育资源,开放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各类文体竞赛活动,坚决关闭一些让青少年随意进入的网吧,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笔者认为,只有全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充分调动三方的积极性,才能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