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曾叫嚣“三个月结束全部对华作战”,宣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大有一口吞下整个中国的野心。然而历史是最严厉而公正的审判官,曾几何时,“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被打得粉碎,日本以宣布无条件投降而告终,东条英机、松井石根等罪恶昭彰的战争罪犯,被送上了绞刑架。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此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一、 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是战胜日本侵略的政治前提
日本侵华战争的升级,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机唤起民族觉醒,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爆发了1935年的12·9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和1936年的西安事变,迫使国民党蒋介石放弃了违背民意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国共两党本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传统,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国共两党的合作,直接带动着国内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奋起,一个全民抗日的热潮在中国大地形成,中华儿女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团结一致的中国代替了内乱频仍、分裂内耗的中国,这对阴谋分裂中华民族的日本侵略者是个有力的打击。
国民党军主要在正面战场御敌,共产党的游击队主要在敌后战场制敌,相互配合,相互支援,使日本侵略军腹背挨打,既不能全力向正面战场进攻,也难以巩固占领区,其“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计划大打折扣。
尽管日本执行“分化抗日统一战线,分裂国共合作”的方针,尽管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国共两党在联合抗日中,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摩擦,甚至发生了皖南事变这样的严重事件,但在“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这一严峻现实面前,国共两党采取了妥协政策,直到抗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未破裂,这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政治前提。
二、 中国的持久战是拖垮日本的有效战略
日本企图以速战速决战略,在几个月内打败中国军队,一举灭亡中国。针对日本国小、资源短缺、人力不足的弱点,我国依托人力、物力的巨大潜力,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在战略防御阶段,利用中国国土辽阔的优势,使日军战线越拉越长,兵力越来越分散,补给越来越困难;在战略相持阶段,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面夹击下,日本兵力、兵器日益消耗,日军优势逐渐削弱,已失去发动战略性进攻的锐气;到战略反攻阶段,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屡遭重创,已处在招架不住,被动挨打的地位了。
中国的持久战战略,打乱了日军的战争时间表。日本原计划很快解决中国战争,然后配合德国进攻苏联。由于中国拖住了日本陆军主力,使苏联避免陷人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中国的持久战把日军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不能脱身,推迟了日军南进的时间,削弱了日军南进的力量,给美英反击日军赢得了宝贵时间。
中国的持久战,使日本侵华战争拖长,伤亡增加,日本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部队厌战思乡情绪上升,国内人民不堪重负, 反战情绪日益上升,军心民心极度不稳,终使日本走向了不归路。
三、人民战争是战胜强敌入侵的有效办法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全民抗战,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唤起人民群众誓死抵抗、决不做亡国奴的民族精神,提高军民一体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把各界各阶层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军队能为老百姓舍生忘死,老百姓能为军队毁家纾难,形成军民互相依存,同甘苦共命运的亲密关系。中国军队有人民群众的掩护,可以活动于日伪军的据点之间,出没于日伪军的卧榻之侧;有了人民群众的配合协助,中国军队如有“千里眼”“顺风耳”,而日伪军则变成聋子、瞎子。这就相对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态势。
日本侵略军是异国作战,其野蛮凶残的屠杀罪行,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仇恨和拼死抵抗的决心。日军能侵占中国的大片领土,但决不能征服中华民族的民心。日军进人中国内地,不仅遇到中国正规军、地方武装和民兵游击队的武力抵抗,还要遇到自发的或有组织的人民群众各种形式的反抗。中国人民组织起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作战方式,使日军深深陷入“中国泥潭”。战争锻炼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
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为把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进行到底,必须弥补巨大的战争消耗,向东南亚寻求更多的战略资源,这就与西方列强的利益发生冲突,迫使西方列强不得不改变原来牺牲中国利益的“中立政策”和绥靖政策,改为限制和对抗日本的政策,或多或少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毛泽东发出了《关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党内指示,指出:“目前共产党人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为着反对法西斯而斗争。”英、美暂时搁置反共成见,与苏联携手反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场开辟,由过去中国一国单独对日本作战,发展为中国和美、英共同对日作战。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印缅战场三个方面同时作战,使日军陷入战略被动和战略劣势。由于日军从中国战场抽兵南进,中国军队压力减轻,有利于中国转向战略主动和战略优势。
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苏联的卫国战争、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联成一片。1942年1月1日,苏、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联合国宣言》,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包括了日本人民在内的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1943年冬,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开会商讨对日联合作战计划,美、英对日本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军事力量加紧了反攻。
希特勒德国投降后,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上旬,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毙伤俘日本关东军68万余人。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掷下两颗原子弹,造成日本23万余人的伤亡。这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震慑作用,加上中国战区的全面反攻,彻底摧毁了日本顽抗的意志,迫使日本投降,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目的在掠夺和扩张,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必然遭到世界正义人士的反对,成为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众矢之的,其最终失败是必然的。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维护国家独立、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是得到世界进步人士支援的,中国的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