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期●专讯●

回顾历史 承担未来

——《大江南北》创刊20周年综述

作者:周挺南

  
  
  
  
  在全国人民热忱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大江南北》杂志迎来了创刊20周年喜庆。1985年8月15日,《大江南北》在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之时诞生。20年来,这份由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创办的综合性文史类刊物,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的领导下,依靠各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以及联络站同志的大力支持,为宣传新四军,宣传抗战史、革命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欢迎,被称为“老同志的知音,年轻一代的益友”。在此期间,《大江南北》由初创时的季刊,至1987年改为双月刊,1996年改为月刊。刊物的质量不断提高,发行量逐年增长,读者面日益扩大。2002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被中国期刊协会选定为赠送“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的刊物。今年杂志的期印发数已达10万份。回顾20年来的办刊历程,《大江南北》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开拓前进,发展壮大,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可喜的业绩,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发扬。
  一、坚守宗旨  高扬主旋律
  新四军老战士、中共上海市委老领导夏征农同志当年为《大江南北》撰写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这本杂志,既是革命回忆录,又是文艺创作集,是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品德教育的教材。”“《大江南北》的创刊,对于激发读者爱国主义热情,发扬革命传统,搞好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根据发刊词的精神,《大江南北》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作为自己一以贯之的办刊宗旨,并采取“历史与现实结合,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的编辑方针具体实践这个宗旨,通过“征战纪事”、“扬我中华魂”、“缅怀篇”、“老战士专访”、“历史研究”、“老区巡礼”等栏目,让历史在现实生活中发热发光,让历史经验为现实服务,用活生生的革命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来教育和感染读者,激励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以达到以史育人、以德育人的目的。
  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熔铸了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20年来,《大江南北》始终坚持这个宗旨,高举这面旗帜,唱响这个主旋律,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破浪奋进。尤其是今年对抗战胜利60周年的宣传,更作为“重中之重”。杂志社在去年下半年就多次召开作者座谈会,及早计划制定宣传要点,组织撰写重点稿件,今年第一期便刊出了“抗日战争历史知识竞赛题”,增设“抗战历史知识窗”,开始连载《抗日战争十四年大事记》,并陆续选登《忆抗战烽火征程》征文。从第一期开始到现在,每期都在“特稿”栏刊出重点论文,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作深入剖析。同时在“江花”副刊连载反映新四军抗日军工战斗题材的小说《黄海惊雷》。其他各栏也都作了相应配合,突出反映抗日战争的主题。这一系列宣传,使广大读者加深了对抗战历史全局和本质的认识,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深刻教育,因此普遍得到读者的好评。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超同志去年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研讨会讲话中曾对《大江南北》作过如下的评说:“我认为这本杂志有四大特点是其他刊物很难取代的。一是可信度高。这是我们新四军老战士、老同志取材于当年的革命历史来写的。二是革命性强。这本杂志的内容多是反映当年的革命斗争的历史事实的。三是历史色彩浓。有很多的事情我们以前不知道,经刊物一登出来大家都了解了有这样一段故事,有这样一段掌故,有这样一段令人纪念的革命史实。四是故事味道足。杂志上很多文章都带有很强的故事味,而正是这故事味,非常吸引人。”宋超同志指出的这四个特点,正是《大江南北》坚持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所形成的独特风格,也是最能吸引读者的亮点之所在。
  最近在《大江南北》第十三次联络站工作会议上,南通市中心联络站主任张正联同志在谈到《大江南北》今年发行数达10万份所给予的启示时说:这个数字说明《大江南北》的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都是正确的,它所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在广大读者中深入人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希望今后能继续坚持下去,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发行与学用联动发展
  《大江南北》在精心做好编辑工作,努力提高刊物质量的同时,十分重视抓好发行工作,并把发行工作视为关系杂志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作为各地联络站工作的首要任务。广大联络站同志都是志愿为《大江南北》服务的热心人,他们怀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宣传发行《大江南北》作为传播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一项光荣任务;他们不计报酬,不怕艰辛,甚至抱病坚持工作,在发行忙季,更是冒着酷暑,奔走在征订发行第一线。如常州市联络站副主任周长根同志,身上带着抗日战争烽火中留下的战伤,为了开展《大江南北》的发行工作,带头四处奔忙,近10余年间,他个人联系征订的《大江南北》,累计达1万份以上。在联络站工作会上,他激动地说:“这些年来,为《大江南北》跑发行,遇到不少困难,也听到一些讽刺挖苦的话,但想到无数先烈为革命牺牲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与我同一个师的一八0团二连的所有战友都在一次战役中牺牲了),想到这些,我就有了勇气,去面对困难和阻力,坚持把《大江南北》的发行工作做好。又如,抗日英雄朱英同志,多年来担任常熟联络站主任,对《大江南北》情缘很深,他今年已届百岁高龄,仍对杂志的发行十分关怀。他说,战争年代,我最渴望有一支枪;建设时期,我最需要精神食粮。《大江南北》是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应该让它奉献给广大的读者。类似这样的感人事例不少,这体现了一种宝贵的精神力量。《大江南北》就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劲推动下,发行工作蓬勃发展。
  近几年来,发行工作的一个新的特点,是教育系统的发行数显著上升。尤其是中央先后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之后,《大江南北》杂志社决定把读者对象进一步扩展到广大青少年,并把发行阵地着力向青少年最集中的中小学校和大专院校推进,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目前在一些地区学校教育系统,《大江南北》订户已接近该地区总订户的50%。据长兴县教育局反映,该县今年发行530份,其中60%由教育系统订阅,长兴中学每个班都有一份《大江南北》。
  随着发行数量的迅速增长,摆在杂志社面前的一个课题是,如何真正发挥刊物的宣传作用和社会效益?如何不断巩固扩大发行阵地?如果读者订了刊物而不读不用,岂不是白白浪费!那样的发行,徒劳无益,而且订户也难以巩固。为了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杂志社于1997年强调提出在读者中开展学刊用刊活动,并把学用和发行结合起来。在各地联络站的组织推动下,经过这些年来的实践,这项活动已由逐步探索到广泛开展,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多样,效果越来越显著。
  现在,各地联络站都把开展学用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扬州市联络站近三年来,每年都研究制订组织学用计划,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用活动的开展。扬州、泰州、通州、苏州、高邮、淮阴、宝应等联络站,都认真召开学用座谈会,围绕以史育人、以德育人的主题,交流学用经验和心得体会。淮安市淮阴区老区开发促进会研究确定建立了十个学刊联系点和采取十种学刊形式,积极开展学用《大江南北》的“双十活动”,取得很好成效,也促进了发行工作。该区98个机关,往年都由联络站同志上门征订,今年则全都主动到联络站来订阅。一些贫困乡镇也争着来订,并宣称“越是贫困乡镇,越需要精神食粮”。各地许多党团组织还把《大江南北》有关文章作为上党课团课的辅助教材和党团组织生活的学习材料。许多学校把学用《大江南北》同政治、语文、历史等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讲《大江南北》刊登的革命故事,写阅读心得,开展征文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今年《大江南北》发起开展抗日战争历史知识竞赛活动,经各地联络站和有关部门协同组织,有20个省市的9万名以上读者参赛,从中受到了抗战史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通过几年来的学用活动的实践,杂志社和各地联络站的同志形成了一个共识:从根本意义来说,发行是手段,学用是目的,发行的目的在于学用。只有把发行与学用结合起来,做到抓发行、重学用,以学用促发行,发行与学用相辅相成,联动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大江南北》的宣传教育作用,使广大读者从学用中真正受到教益,增强对《大江南北》的信任感与亲和力,提高订阅的自觉性,从而更好地巩固和扩大刊物的发行阵地。
  三、联络站是贯彻群众路线办刊的支柱
  毛泽东同志早在1948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段话阐明了贯彻群众路线办报办刊的指导思想和优良传统。《大江南北》创刊20年来,深刻体会到群众路线办刊的极端重要性,并把联络站作为贯彻群众路线办刊的有效载体和坚强支柱。
  《大江南北》联络站是由各地革命老战士、党史工作者、宣传和教育工作者以及热心支持这份杂志的各界人士自愿建立的通联网络,是杂志社在各地开展发行、学用、通讯等工作的群众性组织。自1986年建立第一个联络站以来,在各地大力支持下,目前已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北京、上海、广州、南昌等地建立了100多个联络站,并在部分发行量集中的地区建立了8个中心联络站。这样形成了一个拥有数以千计的联络员和发行员的通联网络,成为《大江南北》广泛开展发行、组稿工作和学用活动的支柱力量,成为与广大读者、作者加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有联络站发挥作用的地方,那里的《大江南北》发行工作就能大步发展,扎根开花。这些年来,《大江南北》的发行数量之所以能在克服各种困难中不断上升,决不是靠强迫命令和摊派发行,而是靠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靠各地联络站同志进行艰苦深入的群众工作和宣传发动工作,以及为读者做好服务工作。许多地方一经建立联络站开展宣传征订工作之后,发行情况就大为改观。如江苏通州市1996年筹建联络站之前,只订《大江南北》50份,建站以后,在市委的重视和老区开发促进会等有关部门配合支持下,发行工作迅速开展,发行量大幅增长,今年已达4600多份。常州市武进区联络站,为迎接抗战胜利60周年,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发行网络,拓宽征订渠道,今年全区发行量一举突破5000份,比上年增长近20%。
  在多年来的共同奋斗中,各地联络站同志,特别是许多革命老战士、老同志,满腔热情把心扑在《大江南北》上,为联络站的建设和宣传发行等工作的开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原扬州专署老领导黄云祥和薛先洛同志,对《大江南北》情有独钟,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仍不辞辛劳,亲自筹划扬州市联络站的创建,并为开展征订发行等工作奔走呼号。在两老的带头影响下,扬州全市已有200多位离退休老同志先后参与了《大江南北》的宣传、发行、学用等工作。他们抛弃名利世俗之见,把宣传革命历史,弘扬革命传统,视为自己应尽的责任,理直气壮地作出了可贵的奉献。又据江阴市联络站介绍,原江阴两位老领导肖国衡和刘立荣同志担任联络站顾问后,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联络站调整充实工作班子,加强联络员队伍的骨干力量,并狠抓征订发行任务,亲自带头做好上上下下的宣传发动工作,因此联络站的战斗力大为提高。近几年来,该市发行数获得大幅度跨越式发展,由2002年的648份达到今年的3295份。
  今年,发行量在500份以上的联络站,占联络站总数的52%;获得先进联络站年度奖的单位有58个,比上年增加11个,进一步显示联络站是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
  历史在延伸,事业在发展。回顾历史,为了更好地承担未来。在创刊20周年的基础上,《大江南北》一定会再接再厉,继续奋进,随着伟大祖国的雄健步伐,奔向更加灿烂壮阔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