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4日,是原解放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我国杰出报人恽逸群同志的百年诞辰。他对革命事业和进步新闻事业的重大贡献,他的思想、道德和文章,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遗产,永远值得怀念和学习。
生死置之度外卖田借债建党
1926年秋,在常州县城破败狭窄的街道上,在乡间崎岖不平的土路上,经常出现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他头发蓬松,穿一身布袍,布鞋上沾满尘土,他食无定时,居无定所,终日奔走城乡,把《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刊,偷偷分发到党员和青年手中;他召开小组会,讲解中共的主张;他发展地下党员,草拟和印发革命传单……他叫恽逸群,是中共常州独立支部三位支委之一,中共常州第一个县级组织的主要创建人。
当时,常州处在直系军阀“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统治下,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把共产党视为死对头,城里到处张贴着告示:“宣传赤化,格杀勿论。”恽逸群的亲友从报上得知邵飘萍等知名人士被军阀杀害,对恽逸群在干共产党工作,无不为他捏一把汗,苦劝他不要干会送命的事了。恽逸群坦然回答说:“怕死就不干共产党!”他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当时建党不仅有生命危险,而且还要自己掏腰包,因为党是没有经费来源的,为此恽逸群主动起建党的重担。为了发展组织,建立据点、迫切需要办一所学校,却苦于经费无着。这时。恽逸群影身而出:“大家不必烦恼,我来办!“他把全部家产80亩田抵押掉,借款数千元,修建校舍,打造课桌,就在药王庙(今常州中山路小学)成立了“逸仙中学”。他任教务主任,把许多党员安排任职员,对学生进行进步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访问和演文艺节目,还偷偷印发革命传单……从而迅速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觉悟,为党培养了一批革命幼苗。
他还经常把自己的工资和家中生活开支拿出来,为穷苦的青年党员送衣送食送钱,而自己却啃冷大饼,穿破衣服。在他的耐心思想教育和物质帮助下,许多党员把他比作《水浒》中的梁山泊领袖江,称他为“及时雨”,大家心甘情愿地跟随他,团结在他周围,去干会丢性命的革命工作,常州党组织越来越壮大了。
抵制极左路线 江浙星火燎原
在中共武进(常州)县委成立后,恽逸群先后任县委宜传部长和县委书记。不久,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押送南京。由于反动派抓不到他是中共党员的证据, 他终得获释。
出狱后,他的亲友苦劝他不要再干,他不理,继续担起县委书记的工作。当时党中央为极左的“李立三路线”控制,完全不顾共产党力量还很微弱的实际情况,命令各地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向城市进攻。镇江、无锡、宜兴、江阴等地党组织因执行这一错误路线,冒险武装攻城,全都遭到失败,江苏全省党组织和党员数量顿时锐减90%以上,损失惨重。恽逸群审时度势,不盲目跟风,采取稳扎稳打的做法,成立“三抗(抗租、抗税、抗高利贷)训练班”, 亲自讲课,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骨干;又亲自到各地农村召开佃户大会,在全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租斗争。这一斗争持续了近三年,不仅使常州的党组织未受丝毫损失,且得到了发展,被公认为江苏农民运动的一大成就。党史专家们认为,这反映了恽逸群政治上的成熟,他为常州党的建立和江苏党的发展立了大功。
还应该指出,由于恽逸群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大大提高了江苏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这就为抗战时期新四军在反动势力强固的江南建立根据地,并把抗日和革命力量发展到上海附近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恽逸群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
恽逸群后来调任江苏宜兴、浙江萧山县委书记和中共浙北特委秘书长,在这些因执行极左路线而使党组织基本垮台的地方,他都采用同样的开展农民运动和统一战线结合的稳健做法,使各地党组织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使江浙两省的革命烈火熊熊燃烧起来。
新闻战将 抗日先锋
反动派对恽逸群恨之入骨,在各地通缉追捕他。他在不断逃亡后来到上海,经当时全国最大的经济新闻通讯社——新声通讯社副社长吴中一(中共党员)引荐,出任该社编辑。之后,他又应聘为《立报》主笔,从此他改用笔杆继续为革命效力,并迅即在全国新闻界崭露头角。
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从东北进入华北,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恽逸群每天为《立报》写一篇评论,针砭时弊,抨击国民党的妥协屈服政策,号召人民奋起救亡图存,他的充满激情的评论,大大激发了人民的抗日热情。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各地报纸一片悲观论调,都认为即将爆发更大规模的内战,国亡无日了。唯独恽逸群用辩证观点分析形势,在《立报》发表系列评论,作出科学论断:“西安事变”必能和平解决。他的科学预见不久即为事实所证明。新闻界一致赞佩,称他的文章为“彗星”(意为光芒四射)。苏联当局也称誉《立报》评论是“中国人民舆论的代表”,要求上海塔斯社逐日将其评论发莫斯科,供苏党政领导参阅。由于《立报》鲜明的抗日立场,也由于恽逸群脍炙人口的评论,《立报》的日销量由3万份跃升至20万份,成为当时全国报纸销量第一,恽逸群从此被公认为名政论家而享誉报坛。
恽逸群还发挥统战工作特长,团结说服救亡运动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黄炎培等与中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君子”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后,他还发动上海各报舆论,营救“七君子”出狱。他还参加周恩来同志领导的“中共中央特科”,冒着生命危险直接向延安发送情报,帮助党中央作出正确决策。
日寇发动“八·一三”战争后,上海成为“孤岛”,日伪特务在上海租界不断对抗日人士进行暗杀、绑架,社会陷于混乱、恐怖。恽逸群坚守阵地,同时兼任四家抗日报主笔,每天用排炮般的言论向日伪轰击,揭露日寇侵略罪行,批判汉奸的卖国言行。日伪向他投送附有子弹的信件,把他列入暗杀黑名单。恽逸群毫不畏惧,他抱着杀身成仁的决心,每天在身上揣着遗嘱上班,随时准备牺牲。作家夏衍潜回上海,了解这一情况后写了名为《心防》的剧本,以恽逸群为原型,歌颂他是精忠报国正气凛然的新闻文化界抗日英雄。
率领新闻队伍 战斗华中战场
敌人的魔爪正向他逼近时,他接受党的紧急命令撤往香港,担任国新社香港分社社长。日寇占领香港后,他奉周恩来同志命令,打入上海日寇特务机关“岩井公馆”。他不仅为党提供重要情报,并用“曲笔”在汉奸报上宣传抗日,提高沦陷区人民的抗日信心。后来,他被日寇发觉逮捕入狱,受尽折磨,后经多方营教才得保释出狱。
抗战胜利后,他进入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华日报》华中版和山东《大众日报》、济南《新民主报》社长、总编辑。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率领新闻队伍舍生忘死,在炮火中一面行军一面出报,被称为“马背上的报纸”。在他以身作则的领导下,几百位新闻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克服生活上的极大困难坚持出报,极大地鼓舞了浴血奋战的军民的必胜信心,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同时还兼任华东局政治秘书和代宣传部长,辅佐陈毅同志处理军政要务。
江南解放后,他接替范长江担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总编辑,同时兼任《新闻日报》及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社长和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为新闻出版事业再立新功。
开拓奋进 展创第一
坚持共产主义信念、重视开拓创新的恽逸群,在新闻文化事业上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他是全国报纸上预告“西安事变"能和平解决的第一人;是全国报纸上公开揭批汪精卫汉奸面目的第一人: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一身兼四家报纸主笔的第一人;他出版了解放区第—本新闻教科书《新闻学概论》和第一本全面分析蒋介石集团内情的《蒋党真相》,后者被中央华东局定为干部必读书;他在华中《新华日报》首创对党报进行全面系统的新闻改革,为以后党报改革开了先河:他创办了解放后全国唯一的公私合营党报《解放日报》(1954年该报改为国营).开创了全国公私合营的先例:他率先在新闻出版界反对和批判“社会主义不能讲利润”、“利润是资本主义产物”的极左观念,要求新闻出版企业搞经济核算,争取盈利,扭转了华中新闻出版企业全面亏损的局面,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新闻图书馆,推动中国新闻史的整理、研究;他创办和主持华东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系等8所新闻院系,培养了数千进步新闻干部,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新闻教育家;他和范长江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进步新闻记者团体——青年记者学会,组织数千进步记者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该会成为全国记协的前身,它的成立日被党定为“记者节”;他受极左路线打击,被贬为北京中国辞书出版社和地图出版社领导后,主持编篡了新中国第一本《新华字典》、第一部中国和世界新地图。这都反映了恽逸群一贯敢于突破保守樊篱、不断创新的思想。
“不为物移,不为己忧”
恽逸群一生坚持信奉共产主义,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用中国古训“不为物移,不为己忧”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理想和行为两者完美的结合。这两句话实际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恽逸群是一生实践了这些要求的。他在国民党和日寇的白色恐怖下干地下工作,从不畏惧退缩,在“文革”中,他写文批驳个人崇拜和“儒法斗争”谬论,完全不顾自身安危。他从不把富贵利禄放在心上,当杭州《东南日报》要用西湖别墅和高职位聘请他,他得知该报有国民党背景就坚决拒绝,当他在上海“孤岛”身处险境,南洋的华侨报用比上海高几倍的薪资聘请他,他的夫人也劝他接受,他拒绝说:“我们和前线士兵一样在作战,我们不能为自己生活安逸而临阵脱逃。”恽逸群为坚持真理,正直不阿,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舍命奋斗,一生三次坐牢,坎坷大半生,全家生活一直贫困,但他从没有因艰难处境而动摇其信仰和观点,去做任何不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正如石西民同志对他的评价:“生命的意义,在恽逸群同志心目中只有为人民而活,为真理而战,其他一概不论。”
恽逸群一生为革命和新闻文化事业紧张工作,但他仍在百忙中抽空博览群书,努力学习。他一生除了写下千万言的评论和政治经济论文(散见于许多报刊杂志),还写了《中国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蒋党真相》、《杜月笙论》、《黄炎培论》等众多历史学著作和新闻学著作,被公认为历史学家和新闻学家。匡亚明同志对他评价说:“恽逸群既是革命家又是学者,中国就是缺少恽逸群这样革命家兼学者的人才。”
“四人帮”倒台后,恽逸群由中组部部长胡耀邦安排到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从事近代史研究。他正开始着手庞大的写作计划时,不幸因病去世,终年73岁。党中央为他的冤案平反昭雪,给了他“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的光荣称号。全国记协发文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学习他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德,渊博的学问,光彩的文章。新闻界人士则把他与范长江、邓拓并称为“新闻界三杰”。这位在革命事业上功业彪炳、品德高尚的一代英杰,在我国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