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期●海外见闻●
“我是日本鬼子兵”访日小故事
作者:姚进口述 薛顺媛整理
1979年由廖承志任团长、粟裕任顾问组成的“中日友好之船”访日团,成员有中央各部门和地方的部分同志,以及部分老同志与部分文工团成员约五六百人。当时,我是访日期间的几个副团长之一。“中日友好之船”于5月初由上海出发,约3天抵达日本,途经下关、广岛、大阪、歌山、名古屋、东京、富士山、北海道、京都、佐贺和长崎等地,最后返回青岛,历时一个月左右。
访日团是由日中友好协会组织接待的,有少量集体活动,大多是副团长带队(约100多人)分散活动。故事就发生在返程中的佐贺地区。当代表团分散活动时,发现队伍后面跟着一个50岁左右的人,他用口琴吹奏《八路军军歌》《黄河大合唱》等歌曲,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公园参观时,我遂与之交谈。他用生硬的中国话介绍自己,以手指着自己的鼻子道:“我是日本鬼子兵。”并说他在抗战中被俘后,八路军待他好,优待俘虏,官兵平等。他还当过八路军的炮兵教员(他原是日军炮兵),一直随八路军(后为解放军)打到海南岛,大陆解放后被遣返回国。这次听说中日友好代表团来了,他开车几百里到佐贺要求参加接待工作,但遭到拒绝,所以他只能跟在队伍后面随队活动了。“这三天我天天都来,吃住都自己解决。”他还告诉我,已贷款买了车(日本男子如无车是要被别人看不起的)。他说:“我现在经济还不宽裕,等将来赚了钱,孩子大了,我要带上全家去中国看看。”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优待俘虏政策的正确与英明。1937年10月25日,毛主席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宽待日军俘虏的政策:“我们仍然把被俘的日本士兵和某些被迫作战的下级干部给以宽大待遇,不加侮辱,不施责骂,向他们说明两国人民利益的一致,释放他们回去。有些不愿回去的,可在八路军服务。将来抗日战场上如果出现‘国际纵队’,他们即可加入这个军队,手执武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反观日本军队侵略中国时的情况:我只讲我所住的江南水乡一个小村子所发生的事。这村子共有八户人家,连我有三个青年当了新四军。其中一个姓耿的母亲被日本人抓去要她交出当新四军的儿子,交不出就把她用刺刀截死了。所以后来我一直不敢写信回家,怕连累家庭。这个姓耿的青年以后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还有两个姓姚的农民,因识几个字在村里教孩子读书,日军怀疑他通新四军,被抓去后至今生死不明。
对侵华战争,日本人中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不久前,91岁的日本老兵本多亚太郎来到中国,跪在卢沟桥土地上,为当年在侵华战争中屠杀中国人的罪行谢罪。而有些日本右翼势力至今还不认罪,气焰嚣张。我们只有把祖国建设好,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