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志愿军一七二团战斗片断
1950年10月,我一七二团随第九兵团,由吉林省集安市跨过鸭绿江上游的浮桥,进入了朝鲜中部。
在我们入朝前,美军从元山、仁川登陆后,气焰嚣张,在西线已经抵达鸭绿江南岸,企图扼杀我新中国于摇篮之中。当党中央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号召后,先我数天入朝的第十三兵团发起了第一次反击战役。随后我第九兵团于1950年11月在东线发起了第二次反击战役(即咸镜南道战役)。经十多天的激烈战斗,美军在东线大溃退,一直溃退到三八线以南。
入朝前,我们从山东北上,正是穿着单衣的秋季。路过沈阳时,天气已逐渐寒冷,当时只发了棉衣棉裤,没有棉鞋、棉手套和棉大衣。我们这批南方兵,当时穿的是布鞋和回力鞋。当11月下旬我们进入朝鲜中部狼林山脉高原地区时,正逢那年特别寒冷。战斗前夕,气温已下降到摄氏零下37度,连一直湍急奔流的长津江也结上了厚厚的冰层。这时,已有三分之一的战士手足冻伤。那时我的足部三度冻伤,十趾发青,肿得连球鞋也脱不下来,只好把棉被内的棉花掏出,用布将其裹在脚上行军。很多战士还用这种办法在做耳罩、棉手套。所以在战前,多数战士已无棉被,只能和衣而睡。
吃的方面,开始还好,带有来自祖国的米袋子。后来由于孤军向南方深入前进,后方已无法接济,只能用玉米、黄豆甚至杀军马来充饥。在激烈的战斗中,战士们带上阵地的只有冻土豆。
我们二十军的主力五十八师,原来是军的后卫;师的主力一七二团又是师的后卫。为了对付下碣隅里的美军王牌陆战一师, 对付美军在东线的大本营与后方基地,我军决定以主力师、主力团参加首次战斗。因此在逼近下碣隅里时,一七二团奉命由军的最后卫转为最前卫。我们从早上就开始急行军,到晚上投入战斗前,行程达220华里。我团从下碣隅里的西北方面,沿狼林山脉到达下碣隅里的正南面—签峰高地,顾不上休息,就从签峰滑下70度的山坡,向东越过结冰后的长津江,到达下碣隅里东南方的开阔地带,并马不停蹄地展开对下碣隅里的东部屏障——1071高地的偷袭,于拂晓前占领了全部高地。
我们先解决了敌人在1071高地的指挥所和军需仓库,俘虏了一部分正沉浸在睡梦中的敌人。
当敌人发觉他们的正面有从北方来的志愿军,而后院也出现了志愿军五十八师时,他们首先想全力夺回致命的制高点-1071高地。他们分东、中、西三路反攻,而侧重点是西面的小高岭。白天,敌机频频轰炸扫射,随后步兵开始进攻,两三天里进行了30余次的反扑。我军坚守阵地,英勇还击。刚从北京开完英模会议回来参加战斗的三连副连长、一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就是在小高岭上用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没几天,美军东线的首脑发现自己已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遂决定东线的三个师集中在下碣隅里,在空军和大批坦克的掩护下,向黄草岭方向突围,逃到三八线。
1951年6月间,我志愿军发起了第五次战役。我们在中部华川一带,沿着丘陵之间的小道向南挺进。在无后援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带了够两周用的米袋子。我军不断前进,美军不断后退。
我一七二团四连顺利进至道城岘。道城岘在南朝鲜中部三七线一带,正北是陡峭的山壁,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山壁的三个山头上,驻守着一个连的美国兵,准备抵挡我志愿军从北面公路上向他们发起的攻击。我一七二团四连在指导员杨琮的带领下,偷偷地从侧后奔上了南面更高的山头上,在白天从敌人的背后发起了居高临下的攻击,接连攻下了三个山头。除打死的以外,其余的美军不得不从北面陡峭的山壁上滚了下去,自然摔死了不少。这次战斗,我连却无一伤亡。
后期,由于粮食快尽,我们从距汉城东南方向二百多公里的地方开始向北回防。
就在我军北撤回防途中,美军突然发起了一场凶狠的闪击战,企图一举消灭我北撤的疲劳之师。我五十八师首长朱启祥、黄朝天同志,在无上级指示的情况下,毅然召开各团团长会议,会议不是讨论如何迅速北撤,也不是讨论要不要阻击,而是研究如何打好阻击战。为了掩护大多数尚未回防的部队安全北撤,我师决定以主力一七二团从华川、铁原三角地区,进行全团性的阻击行动。经过五天五夜的激战,再由一七三团,而后由一七四团继续进行阻击战斗。
我师经过近半个月的英勇阻击,差不多掩护了全部北撤部队的回防后,才把在三八线附近的防御任务转交给二十六军担任。
我五十八师在这次阻击战中的主动精神以及重要作用,受到了军、兵团和志总的赞扬和嘉奖。
这次阻击战,由于多系平原开阔地带,敌人容易发挥空中和地面的炮火优势,来势凶猛。但我团五连仍在血战520高地中,消灭了大量的敌人。在全师范围内,涌现了多名孤胆英雄。我一七四团政委林默之在志愿军报上发表了《有阵地的弹性防御》一文,概括地总结了我师在粉碎敌人闪击战中的成功经验。
在粉碎了这次闪击战后,朝鲜战场上的格局基本确定下来了。除了小规模的攻击与反攻击,再没有发生较大的战役。我们始终把敌人限制在三八线附近,以后的开城谈判就以三八线作为南北两方的分界线。
1952年10月,我志总决定首批入朝的部队可以回国了,我部又跨过鸭绿江,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到祖国辽宁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