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村,是一个使人向往的地方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坐落在溧阳市水西村,1984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新建的纪念馆牌楼,荷花映天的池塘,增设的“新四军将帅馆”和“新四军老战士题书碑廊”,令人感到纪念馆充满了幽静肃穆的气氛。
在影视厅内,我们首先观看了长达10多分钟的专题片《水西抒怀》。生动的影视画面,动人的解说,珍贵的历史资料,使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看完片子后,我们进入纪念馆史料陈列室。这是一幢始建于明代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屋,三进四厢25间,回廊雕窗,斗拱画梁,古朴、幽深。
在“威震江南,功在民族”的陈毅、粟裕雕像前,我们听着馆长张燕的介绍。四周静悄悄的,雨滴哗哗地落在屋顶、石碑、天井的鲜花丛中,粟裕的墓碑在雨水中更令人注目,肃然起敬。
历史造就了水西,水西也孕育了历史。从1939年7月至1940年6月,陈毅和粟裕就是在溧阳水西村运筹帷幄,指挥新四军和地方武装,决胜干里,把抗日的烦火燃遍大江南北。半个多世纪过去,弹指一探间,每当人们满怀深情重返水西,就会共同追忆往昔那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
水西村,是一个让人怀念的地方
在指挥部旧址原陈毅办公室兼卧室内,左侧墙上,陈毅诗《佳期》旁,挂有一幅陈毅和张茜在水西村河塘边拍的结婚照。照片中的陈毅,英俊、潇洒,张茜文静、秀美,两人扶树而立,情意绵绵。看到这幅照片,我们不禁驻步凝视,露出欣然的微笑。随着时光的飞逝,陈毅、张茜合影的那片树林已消失,陈毅、张茜也长眠于九泉之下,但照片中这对伉俪的神采,仍如当年一样深情蕴藉,不曾有丝毫改变,勾起我们无限情思。
在纪念馆内,我们观看了各种图片、文字说明、文史资料和书法作品,听着张馆长的解说,使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陈毅、粟裕同志在水西村的这段时间里,遵循党中央的战略方针,从苏南抗日斗争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党的三大法宝,把茅山的抗日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在我党党史、我军军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英雄先烈的事迹在我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我们清楚地记得专题片中的一段解说词——
“没有水西村,没有茅山根据地,就没有东进,就没有苏北根据地,也就没有黄桥战役的胜利。”
是啊,正如不少老同志把这阶段称之为新四军的“水西时期”。前辈和先烈用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唱出了一曲可歌可泣、悲壮苍凉而又感人肺朦的战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光辉的战旗。60多年过去了,但江南指挥部的历史功绩,作为一份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指挥部纪念馆展室里那泛黄的一张张照片,在告诉着人们那不平凡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馆内几株当年粟裕夫人楚青植的雪松,如今已浓荫蔽日,枝繁叶茂,挺拔、虬劲。前人栽树,恩泽后世。这一切仿佛在告诉我们,正是有了革命前辈流血牺牲,才有今天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我们一定要好好建设和巩固。
水西村,是一个合人难忘的地方
坐在车中,,雨水打在车窗上,纪念馆的几个特色仍十分清晰地在心中出现,令人难忘:原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办公室兼卧室里,八仙桌、木椅和木床,都是原物,桌上搁置的煤油灯、闹钟、电话机和字典、纸、笔,使我们联想到他凝神思索而彻夜不眠的情景。由两张供桌拼就的会议桌,貌似简陋却极不平常,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许多重要会议在此召开,苏南新四军东进、北渡等重大决策在这里作出。1940年2月,陈毅与张茜就在这间屋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宏伟壮观的纪念馆门楼上,粟裕1982年19月因病住院期间仍深爱着这里并挥毫题写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如今携刻在上面。1984年2月,粟裕病逝,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敬撒在司令部旧址后天井内。“别离泉台返旧部,将军永驻水西村”。
——古朴典雅的“将帅馆”和“碑廊”临池而建,旧址与新建的楼、亭、廊错落有致,花树掩映,令人陶醉。
水西村新四军江南纪念馆自1984年建馆以来,以大量珍贵、丰富的革命文物、史料,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光耀战斗历程,体现了革命前辈威震江南、功在民族的不朽业绩。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水西时期"的战斗生涯,颂扬了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讴歌了老一辈共产党人施展雄才大略、克敌制胜的光辉功勋。纪念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汲取历史营养,从而懂得过去,把握现在,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