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位于常熟市东南隅的风光旖旎的阳澄湖畔,是一个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20世纪30年代末,在侵华日军气焰嚣张,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江南抗战形势极为严峻之际,叶飞将军率领部队东进抗日,沙家浜一带成为新四军开展水乡游击战争的战场,这段抗战史是新四军战史上的光辉亮点。沙家浜南接昆山市,西临苏州相城区,境内水陆交通便捷。现全镇总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4万余。这个以“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为特色的“锦绣江南鱼米乡”,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胜地。
沙家浜原名“横泾”。“沙家浜”的得名与毛泽东主席1964年观看现代京剧《芦荡火种》有关。毛主席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毛主席指示要改剧名。他说:“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由于毛主席“一锤定音”,随着现代京剧《沙家浜》长演不衰,家喻户晓,因此“横泾”渐渐淡出,而“沙家浜”则名满天下,慕名而来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
今年4月中旬,我们在沙家浜采访,深深陶醉在这一片田园水乡的风光之中,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叶飞将军和沙家浜是那样地血脉相连。在这里,烽火年代有他战斗的英姿;和平建设时期,有他闪光的足迹,他对沙家浜一往情深。今年是叶飞将军90周岁诞辰,因此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叶飞任师长的红军闽东独立师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他任团长。后该团调入第+支队。在抗日战争中,叶飞率领六团,为“向东作战”立下了第一功。
早在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便对新四军的发展方针作了明确指示:“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1939年2月间,周恩来到皖南军部视察,又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指示新四军要“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据此,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即对执行东进北上的任务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叶飞和他所领导的第六团积极准备向东作战,在东路地区(即指常州到溧阳公路以东的无锡、江阴、苏州、吴江、常熟、昆山、上海郊区等广大地区)要放手向敌后发展,抗击日寇。陈毅指出:“我们不要依靠国民党发饷、发枪,要独立自主地发展队伍,壮大自己。你们这次到东路去,一要发展队伍,二要搞到武器装备自己,三要筹集款子。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枪、款……有了这些才好抗日嘛!”陈毅要求叶飞:“还要相机建立抗日根据地。”
根据陈毅的指示,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出征,陈毅并为叶飞改名为“叶琛”。但在拟于1939年5月5日出发的前一天晚上,陈毅向叶飞出示了一份项英不同意东进苏南东路地区的电报,其理由:一是东进超出了国民党划定的“地盘”,会破坏统一战线;二是东路地区地形复杂,日本兵力强大,部队到那里去会被敌人消灭。叶飞看过电报向陈毅司令员表示:“我们有把握,不会被消灭。不仅不会被消灭,还会发展。”又说:“我敢向你立军令状!”这使陈毅同志很感动,便毫不犹豫地支持叶飞照原计划行动,并拍着胸脯说:“破坏了统一战线,我负责!”又指着叶飞说:“部队被消灭了,你负责!”
5月5日凌晨两点多钟,叶飞率六团向东路挺进,当日抵达武进戴溪桥地区,与地方人士梅光迪所领导的“江抗”第三路军会合,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任副总指挥。第六团改称“江抗”第二路。同时建立了中共东路工委,叶飞为书记,统一领导东路部队和地方党的工作。5月8日,“江抗”1000余人在常州附近的横林越过沪宁铁路,到达无锡梅村,和强学曾的游击队会师,并与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5月31日,“江抗”二路在江阴和无锡之间的黄土塘,与下乡“扫荡”的200多名日军激战,毙伤日军数十人,取得了“江抗”东进的首战胜利。6月3日,“江抗”二路在无锡严家桥遭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第十支队袭击,乃被迫自卫还击,歼其两个直属大队,俘600余人,缴获重机枪10余挺、轻机枪50余挺。
6月24日,叶飞率“江抗”二路夜袭苏州附近的浒墅关火车站。经一个多小时战斗,全歼日军警备队长山本等20余人,烧了车站,炸毁铁轨;同时,“江抗”三路歼灭黄埭伪军一个中队30余人,使沪宁铁路运输中断3天。上海和香港的一些中外报纸发表了消息,刊登了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关于这次战斗的通讯。从此“江抗”威名远播,日伪军大为震惊,广大人民群众则拍手称快。
7月23日,“江抗”主力一部在顾复生领导的游击队配合下,击溃了在上海近郊“扫荡”的数百名日伪军。“江抗”乘胜追击逃敌60余里,天黑后袭击了虹桥机场。上海出版的中外报纸对此均作了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也进一步扩大了新四军政治影响。
“江抗”于6月底进入常熟境内。在阳澄湖畔,叶飞与中共常熟党组织及其所领导的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取得了联系。叶飞想到陈毅关于“相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认为阳澄湖及其周围地区港汊星罗,水网密布,颇像《水浒》里描写的水泊梁山,是建立根据地的好地方。于是,地方党和部队一起深入群众之中,召开大会,宣传抗日,扩大抗日武装,组织抗日团体。在不长的时间里,各乡各县都建立起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和妇救会等。他们配合部队反击日军的“扫荡”,打击和袭扰敌人,传递情报,救护伤员,筹集粮款,赶做军鞋,抗日工作搞得红红火火。不久,便初步建起了以阳澄湖东唐市(今属沙家浜镇)为中心的苏、常、太以及澄、锡、虞抗日根据地。“江抗”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高,许多农民青年积极参军,就连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的青年学生、工人也纷纷前来投奔“江抗”。至8月底,“江抗”已由东进时的1000余人, 发展到6000余人(含地方部队)。六团东进时不到700人,这时已发展到2000多人。“江抗”东进时武器陈旧落后,到这时则枪比人还多,每个班都有轻机枪,每个连都有重机枪。叶飞完全兑现了他在东进前向陈毅司令员许下的诺言。
1939年10月,叶飞奉命率部西撤,执行渡江北上任务。原新四军六团作战参谋夏光等30多名伤病员留在阳澄湖沙家浜一带养伤。他们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在群众的掩护下,联合当地抗日武装,于11月在东唐市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夏光任司令员,杨浩庐任副司令员。“新江抗”继续在苏常太地区坚持斗争,不长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支拥有6个支队的抗日武装力量,巩固和发展了东路抗日根据地。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就是根据他们的英雄事迹编写的。于是,剧中18位伤病员像18棵青松,巍然屹立在人民心中。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东路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沙家浜哺育了新四军一支战功赫赫的部队,叶飞将军一直眷恋着沙家浜。在东进抗日过了半个多世纪的1990年5月5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76岁的叶老重游战地沙家浜。在重游战地时,他和陪同他的同志讲当年铁流东进的始末,谈当年艰苦奋战的岁月,谈军民的鱼水深情。他说:当年决定东进抗日“是陈老总的果断决策。陈毅同志力排众议,一人承担风险,是他派我来到东路的……”他说,水乡地区有三个好:一是人民群众好,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民群众,我们的部队就站不住脚跟,是建立不起抗日革命游击根据地的;二是地理条件好,到处是泽国一片,河湖港汊有利于打游击;三是有天然的芦苇屏障,茫茫一片芦苇掩护过我们多少好战士,是同敌人周旋的好地方,比北方的青纱帐还要好。那天在夜幕降临之际,叶老还想到芦苇荡里去望望,由于警卫员考虑到天色将晚,为了叶老的安全,没有“批准”。叶老风趣地说:“我很遗憾,芦苇荡也不放我去。”叶老在1999年4月逝世之前,还应约为《大江南北》杂志题词:“沙家浜芦荡抗日六十周年。”
我们在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采访,真是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刚跨进风景区,门口就矗立着由叶飞将军题字的巨型石碑,上写:“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1939年5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再往前走,一座石桥便跃入我们的眼帘,这就是“东进桥”。它全长39米,是为了纪念新四军六团在1939年东进抗日的;桥面宽7.7米,系为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而设计的。桥的栏杆中间有34块石刻,上面刻有白云、芦苇、茶馆、小船等,这用来点明当年新四军战士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时的特定环境。至于为什么共有34块石刻,这里面还有一层含义呢,因为这支由叶飞领导的工农红军是在1934年诞生的。
跨过东进桥,便到了占地1.33万平方米的瞻仰广场,这里是革命传统教育区的主体工程。这里建有沙家浜碑亭,“沙家浜”三个大字为叶飞将军所题写。在沙家浜碑亭的水边,是两块影壁,上书“芦荡火种”、“鱼水深情”八个大字。以“郭建光”“阿庆嫂”等形象为主而创作的大型雕像,屹立于广场中央,生动地揭示了军民鱼水深情的主题。这里的18根柱雕,也富有象征意义。它们以形态各异的块面造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18个伤病员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铁军精神。在瞻仰广场的西侧,是重建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名为叶飞将军题写。沙家浜镇的领导支建新同志告诉我们,在镇内还建有“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原来这个馆叫“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叶老参观时说,叫“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为好,以教育为主嘛。叶老当场挥毫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题名。该馆分为“教育馆”、“双拥馆”两大有机组成部分,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馆前立有新四军战士昂首吹军号的塑像。塑像基座镌刻着叶飞和江渭清的题词。
叶飞将军情系沙家浜,他的英名是与沙家浜紧紧连在一起的;同样,沙家浜人民也深切怀念、敬仰这位新四军老首长。昔日的抗日战场沙家浜,今朝变成了集革命传统“红色游”休闲“绿色游”和饮食“金色游”于一体的胜地。“沙家浜”是沙家浜人民的闪光“名片”,沙家浜人民正大踏步地奔向小康。不久的将来,在这里一座“沙家浜国际旅游城”就要崛起!叶飞将军的英灵,当会为这一切感到无比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