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期●信息 简讯●

首都文艺界针对胡乱改编“红色经典”倾向提出不可自毁精神长城

作者:

据上海《文学版》5月头版头条报道:近日,中国作协、中国文联等单位分别在京召开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2周年座谈会。与会学者在重温《讲话》的同时,认真反思了一段时间以来对“红色经典”的改编。
  延安时期的老作家朱子奇以及金炳华、张健、杨志今等出席了中国作协举行的纪念座谈会。与会者严肃批评了某些改编以“人性化”之名,行消解崇高之实,颠覆了“红色经典”的凛然正气和昂扬激情。有的改编甚至按相反的方向,肆意污辱“红色经典”,将其改编成了“桃色经典”甚至“黄色经典”。在漫无边际的扩充与稀释中,“庄严的历史人生思考成为嬉皮笑脸的市井闹剧,侠肝义胆的英雄成为小肚鸡肠利欲熏心的政客,卖国求荣无恶不作的汉奸成为侠骨柔情的义士……”名著被涂改得面目全非,经典只剩下一个被借来赚钱的壳。
  电影导演艺术家谢铁骊、文艺评论家李准等一些文艺工作者指出,改编“红色经典”,必须要尊重原著的思想内涵,尊重原著的时代背景,尊重原著的主要人物塑造,尊重原著的艺术风格,同时,还要打通原著基本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之间的关系,还要注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转换。因此,不少与会者认为,如不能好好“改经典”,还不如“另起炉灶”或好好“用经典”。
  针对某些对经典的改编只是二味迎合市场上的低俗趣味,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红色经典”包含着一个时期的纯洁的人民记忆,蕴藏着一种高尚的伦理标准,改编要注重对人民记忆的守护。艺术家虽然有创作的自由,但与其去迎合公众,倒不如运用经典向现实发问,刺激现代的人们思考,反而更能让人们感受到“红色经典”的力量。
  一些青年学者不无担心地指出,“红色经典”大多是以真实历史为基础而创作的,这些作品描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进行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讴歌了这一斗争中高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在广大读者中已经形成深远的影响,感动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而现在一些人肆意庸俗化“红色经典”,说明了过去—段时间艺术观念上出现的偏差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创作者创造力的衰竭。
  郭汉城、胡可、于兰等老艺术家认为,现代人要改编经典,就要努力理解经典中的人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生活和心理,在强调所谓的人性时,不能否认自我牺牲、追求真理也是一种人性,而一味地把人性卑污化,长此以往我们只会自毁精神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