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期●文化战士天地●

军中才女李明

作者:沈西蒙

李明,演员、新四军女战士。她出身于封建大户门第,求学于才人辈出的扬州中学,喜欢文学诗词歌赋,尤爱话剧艺术。正值花季岁月,她毅然投奔正在黄海之滨、大江南北与敌寇进行战斗的新四军。
  我初次见到李明是在“黄桥决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后。其时南京日寇正筹划针对苏中地区进行第一次大“扫荡”,我们一师服务团(文艺工作团)跟随部队运动至“如东”地区整训待命时,听说是由上海下来的几位文艺青年,已分配到服务团,其中就有李明。她性格爽朗,开口一说话就咧嘴一笑,很快与同志们打成一片。1942年秋天,在如皋东面、黄海边上的一个不显眼的小地方——南坎,政治部钟期光主任对我提出:“演一个戏,要大的。”此事经过服务团戏剧组七嘴八舌一番后,说排《雷雨》,报告钟主任,他头也不回说:“好咯,快一点。”此剧便由王啸平导演,李明饰周繁漪,常竹铭饰四凤,天然饰周萍,顾宝璋饰周冲,王婴饰鲁妈,朱祖培饰鲁贵,沈西蒙饰周朴园,不到一星期的时间,《雷雨》就鸣锣开幕了。台前打麦场上挤满了士兵与农民,据说还有从据点里溜出来换上便装偷看的“和平军”。与群众一同席地而坐的还有我们的司令粟裕和谭震林、叶飞、陶勇、王必成、陈丕显、管文蔚、夏征农、陈同生、戴平万、刘季平等领导。钟主任在台前台后来回做工作打气,说“好咯好咯,话再说得响些”……大幕关上后,场上响起长时间掌声。散场后,有的部队战士围着繁漪李明要看个仔细。李明能将那个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精神囚笼中繁漪尖锐复杂的矛盾神情心态,维妙维肖地表演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这是与她自身的生活经历、教育环境和艺术自我修养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雷雨》演出不久,反“清乡”的战斗打响。我们服务团随王必成、江渭清的部队大踏步后退前进,进入敌人的心脏(南京)的腹背——溧水地区。在那里,我们排演了《蜕变》,仍由王啸平导演。不到一星期时间,戏便在一个祠堂里开演了。在这出戏中,李明饰演的一个人物——“伪组织”,是与繁漪完全相反的人物,她演得很有特色。最让人难忘的是,当戏正演到最后一幕时,夜空中突然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并夹杂零星的炮声。江渭清政委从人群中站起来大声说:“同志们,不要惊慌,一部分国民党顽固派开始向我们进攻,我们的部队已经上前抵抗,戏照样演,安心看完。”于是《蜕变》在时起时伏的枪声中胜利演完,部队看完戏便背起背包,提着枪,奔向前方。事后,我们才听说,当时为保卫我们《蜕变》顺利演完与为了掩护我们转移,部队遭受了近百人的伤亡!
  1944年春,在宝应、兴化之间一个芦花荡中——林溪,我们投入到《日出》的演出,“剧场”是一个饲养耕牛的大草棚,观看演出的都是苏中苏南地区党政军的一大批中层干部骨干。在一个牛棚下的舞台上,李明将曹禺所描绘的陈白露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得到工农兵和他们的干部热情鼓掌。从此,在苏中苏南地区,李明所到之处,便会有人对着她戏谑:“哈,陈白露来了,白露您好!”
  此后,李明因病由组织安排至敌占区,边养病边作党的地下工作,历尽艰险,逃脱了日特的追捕。她再次经地下党安排返回解放区时,却不幸在海船上遭到国民党军统和叛徒特务的逮捕。她经受了敌人的逼讯、拷打,表现了一个战土始终和敌人斗争到底的英勇气概。全国解放后,她在电影工作战线上,正是进一步施展她才能的大好时光,万万没想到另一场狂风暴雨降落到她的头上。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些年月里,李明经受住了特殊考验。
  我读了李明的文字、诗歌、书,感受到做一个演员,一个战士,一个真正共产党人是非常非常不易的,他们必须具备自讨苦吃,自愿奉献,自我牺牲的高尚品格。眼下她和我们一样老了,身子骨也不好,还有生病的儿子、卧床的老伴要她服侍照顾,压力是可想而知,可是我们见面时,她仍是咧嘴笑呵呵,初衷依旧!我与仍健在的新四军服务团几个老战友在此向她祝福。
  (此文系作者为《李明诗文集》所作的序。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