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期●读书札记●

寻找到一个新英雄

——读《寻找英雄》

作者:陈辽

老作家郑秉谦创作的传记文学《寻找英雄张明及其战友的历史钩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寻找》)是全国战斗英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洛阳营”首任营长、后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张明中将(1925 - 2001)的传记,它真实地记述了张明是英雄集体中培育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这一个”英雄成长的历史。
  张明从13岁参军、17岁下连队后,即投身到了山东军区第八师的英雄大熔炉中。张明是在英雄集体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副营长张先军是英雄,正副连长张兴常、陈保和是英雄,班长陈金合也是英雄。在张明的前后左右,无论是林茂成、郭继胜,还是轩广盛、安保全……也都是英雄。在这样的英雄迭出的连队里、营里,张明在心里向自己说:“我也要当英雄!”后来,张明果然成了战斗英雄,张明率领的营被命名为“洛阳营”。张明是被英雄的集体培养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张明升任副团长、团长、师长、守备区司令。在岱山守备区司令员的任上张明遭遇了“文化大革命”。上面关于开展“文革”、支持“造反”、“夺权”的指示下来,他半天迈不开一脚;“军委八条”下来了,他闻风而动。有人要在守备区内部造反,他以司令员的身份下令不准!有人想抢部队军火库的枪支,他抢先一步下令拆卸和藏起全部枪栓!他在这种困难的处境中,稳住了全守备区的部队,让部队集中精力练兵备战,进行国防施工。张明在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岗位干了两年后,经许世友提议,1971年,中央军委任命张明为第六十军政治委员。他在六十军经过了同林彪反革命集团余党的斗争,接着又进入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张明在这场斗争中首当其冲。这时已改任军长的张明,对有益于人民与人民军队的事闻风而动;但在有害于人民与人民军队的命令与指示面前,却岿然不动,因此被“四人帮”及其在上海的爪牙视为“指挥不动”。他曾当面对王洪文说:“毛主席说陈丕显是‘红小鬼’,他能有什么大问题,怎么到今天还不‘解放’?”王洪文张口结舌,没法回答。其后,与许世友对调来南京军区当司令的丁盛,要求在军区范围里开展“四大”,张明坚持抵制。丁盛仍要求部队开展“四大”,搞“批林批孔”,张明当时很警觉:“什么批林批孔,还不是把矛头指向周总理!你们在报上不是明确地说:批林批孔批周公嘛。这个‘周公’哪是什么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四人帮”倒台后,张明才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中知道:丁盛亲自向“四人帮”爪牙告密:“驻苏州、无锡、上海一线的部队,我指挥不动,你们要有所准备。”“文革”期间的张明所带的部队,确实是一支悬在野心家们头顶上的利剑!
  从1980年起,升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张明,又走在国防现代化的前面,成为军队现代化道路上的先驱。1982年,南京军区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为解决未来大兵团作战机动问题,要在长江下游架设1000多米长,载重50吨的特种浮桥。张明负责这次命名为“839演习”的领导工作。张明深入连队,一一解决演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1983年9月20日,正式举行长江下游舟桥通载演习。仅仅经过43分钟,一座长1331米、载重50吨的舟桥飞架在汹涌的大江上。接着,180师阔步通过舟桥,总共5000人,400辆汽车,120门火炮,20辆坦克,还有90匹骡马,仅用了107分钟。演习总指挥张明最后向全体指战员发表讲话。他说:“一个师渡江,在1949年渡江战役时要10个多小时,而现在只107分钟。渡江胜利纪念碑上刻着的两面风帆,是历史的纪录,但又是历史的陈迹。如今,现代化已为我人民解放军插上了双翼!”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3-2004年间,多次提出:各级干部、各级领导必须“以人为本”。张明未能听到这一指示。但在晚年,张明实际上已有了“以人为本”的想法,并开始实践了“以人为本”。还在“文革”期间,师领导想种点蔬菜,改善战士伙食,但又怕被说成“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敢行动。张明得知他们的顾虑后,对他们说:“群众将他们的子弟交给我们带,若我们不让他们的子弟吃饱吃好,对得住他们吗?”他语重心长地说:“哪有缺吃少穿的社会主义呀?”他还曾多次到老根据地看望老战友,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人民英雄姬永祥告诉张明,他在原屋基上盖房,但乡财政所所长带着工作人员,来收宅基费500元。姬永祥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俺只知道在新地基盖房要缴费。电视里党政领导们也天天说,不让下面乱收费” 就遭到踢打。儿子气不过,动了手。结果县公安局派人抓了他儿子,关押七天,罚了款才放回。张明立即向地方政府的干部反映实情,叙述了人民英雄姬永祥在战争年代立下的重大战功。姬永祥才终于造上了屋。他在南京家中,接待了一拨又一拨来自老区的昔日房东,过去的战友,倾听他们反映情况,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困难。1993年,张明深情地说:“革命战争年代,只有400万人口的沂蒙老区,就有20多万人参军,100多万人支前。其中有6万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革命烈士。”张明认为,没有鲁南与其他老解放区的民众,便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鲁南和鲁南的人民群众,便没有他张明。他永远忘不了鲁南人民。天下第一宝贵的是人啊!
  就这样,《寻找》寻找到了“一个”有独特个性的战斗英雄;寻找到了“文革”期间悬在野心家头上的一把利剑;寻找到了一个军队现代化的先驱;寻找到了一位“以人为本”的将领!这就是郑秉谦对张明的新发现,也是《寻找》这部张明传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