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期●随感录●

话分两头说“质疑”

作者:汪长纬

这些年来,社会生活中一个惯常现象莫过于质疑了。质,证据;疑,疑问。质疑者,利用证据,提出疑问也。

说到质疑,恐怕谁都能说出几个典型事例来。比如,2008年网友对叼着昂贵烟卷、戴着十数万元名表的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长周久耕的质疑,去年百姓大众对“微笑哥”杨达才的质疑。质疑的结果,一个露出了贪官的庐山真面目,锒铛入狱;一个曝出“严重违纪”问题,被撸掉头上的乌纱帽,还要继续追查其他违纪线索。这表明,质疑官员或公权机关是好事,反映了公民意识的日益高涨。从这个意义上说,质疑应当成为民主法治社会的一种常态。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指出,研究问题要有自己的判断,对任何权威的结论甚至常识,都可以进行怀疑。这便是著名的“怀疑一切”论。显然,这种怀疑精神是科学创造和思想创新的前提,也是探究事件真相的前提。对于公民社会而言,质疑是人们的合法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况且质疑意识的萌生和蔓延,往往与公权机关的政务不公开、不透明有直接关系。倘若面对疑窦丛生的事件,全社会缄默无语,或舆论一律,这倒是最可怕的。相反,媒体之上,网络之间,纷纷发出质疑,这才是正常现象。

对官员和公权机关来说,民众的质疑也是一种监督,是对自身公信力的检验。所以,对于质疑,既需要积极的理性回应,就像不久前重庆警方在击毙悍匪周克华后高调宣示“欢迎质疑”那样;也需要有保证民众参与社会事务、及时了解真相的制度设置,就像如今一些农村通过建立《村民自治章程》,保证了老百姓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从而消除民众对村务种种疑虑那样。如果对于民众的质疑本能地抵触,要么不理不睬,要么暴跳如雷,以至于恼羞成怒,甩出“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这样的混话,或反诬有理有据的质疑为谣言惑众,叫人“闭嘴”,甚至兴师问罪,那么可以肯定,你的屁股一定坐错了地方。其实,欢迎质疑,敢于面对质疑,说到底是一种政治自信。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质疑必须有“质”,不能捕风捉影,不能违背常识。记得前年9月,安徽青阳县招聘的一名副局长因其14岁参加工作而受到广泛质疑,一度成为网上热点,就是缺乏常识所致。人家14岁考入军队中专学校获得军龄,军龄即工龄,当然是“14岁参加工作”,并非弄虚作假。但许多人仍不依不饶,这就少见多怪了。再比如,有人常拿李双江的“将军”身份说事,其实,他是工资待遇相当于少将的高级文职军人,肩上扛的明明是文职符号而并非将军军衔,可硬要把一个歌手说成将军,再论说他儿子打人,味道就不一样了。这样缺少常识、偏离常规的质疑,不光浪费了众多人的精力,也徒增社会的运行成本。所以,作为公民也不要无端地质疑一切,与公权机关一道重塑社会诚信体系,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话分两头说“质疑”,意在一点:当质疑和欢迎质疑成为一种良性互动,那么,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就多了一副高端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