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解放战争初期进行的著名的苏中战役60周年。1946年7月13日到8月31日,我华中野战军与向我进犯的蒋军,在江苏省的中部地区(简称苏中地区)先后进行了七次战斗。我军以装备简陋的三万兵力,迎战装备精良、四倍于我军的十二万蒋军,七战七胜,总计歼敌五个半旅、两个团、两个营、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余人,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奇迹,其辉煌的业绩载入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史册。
苏中战役是在蒋介石紧锣密鼓、全面内战即将开始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一战役的胜利,不仅削弱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同时也壮大了我军的力量,鼓舞了苏中军民乃至全国军民的斗志,并为华中解放区完成战争准备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苏中战役的胜利,还很好地完成了战争初期战略侦察的任务,初步摸索到了解放战争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为我军在新形势下的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46年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在评论中原突围、苏中战役和定陶战役的时候,正确地指出:这三个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南方战线起到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定下来了”。苏中战役的经验,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宝库,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毛泽东同志1947 年 12 月提出的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就是中国革命战争历史经验的总结,其中就有苏中战役最新经验的结晶。
苏中战役发起之前,以及战役推进的整个过程当中,中央军委和华野首长一不拘泥于书本知识,二不拘泥于历史经验,三不拘泥于原定的计划和方案,也不拘泥于上级的一些想法,始终坚持一切从当时、当地,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决策,灵活用兵。这是苏中战役组织指挥的根本经验,也是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想着重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组织指挥战斗”这个角度,谈谈学习苏中战役组织指挥经验的一些体会。
第一,当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战争一开始,是先在外线出击中大量歼灭敌人,还是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这是一个开始时各方面的想法不尽一致而又关系重大的问题。
六月中旬,中央军委根据来自各方面的可靠情报,判断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决心已经下定,战争的爆发迫在眉睫。为了应对敌人的行动,中央设想了一个战略计划,并发电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这个设想的基本精神就是,让我太行和山东两区的部队,分别向豫东和徐州方向挺进,实行外线出击。为了配合上述行动,要求华中野战军以不少于 15 个团的兵力出击淮南,占领蚌埠至浦口之间的铁路。电报还要求各部队于7月10日之前完成一切准备,待命行动。新四军军部根据军委的这个指示,即命令华野主力于6月27日开始西进,集结于六合和天长之间待命。
粟裕和华野的领导同志接到这个电报之后,立即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们不因为军委和军部已经有了方案,便不假思索地执行,而是认真对淮南和苏中两地的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比较。根据两地支援战争能力的一小一大,和部署在两地敌军兵力的一强一弱的情况,认为华中部队先在内线(即苏中)打几个胜仗,然后再转至外线(即淮南) 较为有利。事关大局,当即于6月 27 日和 29日接连两次去电中央并军部,提出自己的建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接到这两份电报之后非常重视,复电华野,要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在观察了几天的敌情之后,中央军委又明确复电华野,同意部队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作战。军部首长根据军委的新的方案,也对自己原定的部署作了一些变动。这是战争初期中央军委根据华野首长的建议,对原定的战略方针作的一次极为重要的调整,是中央军委、军部和华野首长在苏中战役中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苏中战役的实践证明,这次战略方针的调整,是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决策,对于以后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方针确定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是按照以往的经验,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把敌人引到根据地的纵深来打,还是一反传统的战法,把初战放在苏中解放区的前部地区进行?这是统帅部和战区指挥员接着碰到和必须考虑回答的另一个问题。
对此,华野首长不是拘泥于以往的经验,在仔细分析和对比了苏中解放区前部地区和纵深地区的政治、经济、地形等等情况之后,认为把初战放在前部地区进行更为有利。因为苏中前部地区的物产较为丰富,人力较为众多,地形较为平坦,参战部队与当地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当地人民也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而所有这些都是对我们非常有利的战场条件。至于强弱问题,由于这时敌人还没有展开,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我军由于在家门口作战,士气格外旺盛。这样,原先的强弱态势,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必然会发生有利于我们的变化。在作了这样的分析以后,华野首长决心把初战放在前部地区进行,并得到了军委和军部的批准。这个决定是中央军委、军部和华野首长在苏中战役中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使我军后来在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的天地里,得以攻防自如地施展了拳脚。
第三、初战的作战地区明确了,当着敌军向我进犯的一切准备已经就绪,战争犹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我军是严阵以待、以逸待劳,还是主动出击、先机制敌?这是当时摆在我军指挥员面前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如同前两个问题一样,华野首长不是拘泥于兵书上的理论,而是考虑蒋军在苏中地区如同在其他地区一样,早已撕毁了停战协定,向我们开了第一枪,并且公然侵占了我东、西两面的重镇白蒲和宣家堡。在其四路人马向我分进合击的情况下,越是接近其进犯的目的地如皋和海安,其部队越是靠拢,相互策应越是便捷,这时我军不但难以将他们分割包围,甚至还会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反之,如果我们主动进攻敌人进犯的出发地,不但可以打乱其部署,歼灭其一路,而且可以为以后的作战开拓战场。在作了这样的比较和考虑之后,华野首长果断地作出决定并报经军委和军部批准,在敌人向我发动进攻的前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集中兵力,向前出到泰兴和宣家堡地区的敌军八十三师发起突然进攻,先机制敌。经过两天激战,我军旗开得胜,首战告捷,全歼两地之敌,为苏中战役开了个好头。宣、泰战斗的发起,是军委、军部和华野首长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再一个重要体现,也使我们因此而挖到了苏中战役的第一桶金。
第四、战时情况瞬息万变,是死死抱住原定的计划、方案不变,还是密切注视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方案?这是战争中指挥员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苏中战役自然也不例外。8 月下旬邵伯和如黄公路两处战斗情况的发展变化,就很有戏剧性,中央军委、军部和华野首长就很出色地导演了这场紧张而生动的精彩演出。
8月23日,敌军二十五师为了配合其北线的部队进攻淮阴,猛攻位于高邮南面我军扼守的邵伯镇,企图拿下邵伯以后,会师淮阴。为解邵伯之围,华野首长先是命令刚刚打完第二次如南战斗的我军迅速西进,去攻打黄桥,借以调动攻打邵伯的敌人。不料敌人却错误地判断,我军在如南战斗结束之后,将会转而攻打如皋,于是命令其驻黄桥的九十九旅沿如黄公路东进,去支援如皋。情况突然变了,华野首长迅即改变原定的攻打黄桥的计划,转而命令部队改在如黄公路上围歼九十九旅。8月25日,当该敌行进到黄桥东北的分界镇时,被我六师部队所截住,并被紧紧包围。当我军正准备集中兵力围歼这股敌人的时候,情况又发生变化。原来敌方指挥部发现我军主力已经西进,乃命令其原拟南下增援如皋的一八七旅等部队,迅急调头向分界开进,增援九十九旅。根据这一最新情况,华野首长首先命令我一师部队停止去分界与六师会合,而在加力、谢家甸地区将这股敌人截住,予以围歼。由于上述两股敌军的实力远比原先侦察的要强,我们难以同时将这两股敌人吃掉。而此时我防御邵伯的战斗打得很激烈,东侧的一段阵地已经被敌人突破。如果邵伯一旦失守,敌人必将腾出手来与我们在如黄公路上决战,我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为此,华野首长再次调整部署,先将一师一旅西调,配合六师攻打分界。凭着 10 比2的绝对优势,我们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就攻进分界,将该敌全歼。分界战斗一结束,华野首长又命令六师和一师一旅以及五旅立即挥师东进,会同原先在加力地区负责监控的一师三旅共 15 个团的兵力,对加力、谢家甸之敌发起进攻。经过一天多的战斗,将该敌以及后来从如皋再次派来增援的一个团的敌人全部歼灭。东、西两股敌人先后被我们消灭之后,孤守黄桥的敌人眼看待援无望,不得已于31日向我五旅缴械投降。与此同时,攻打邵伯的敌军由于久攻不下,伤亡惨重,又怕我军在如黄公路上得手之后,移师邵伯,无奈,于8月26日黄昏丢下2000多具尸体,仓惶撤回扬州。至此,经过两次调整作战计划,取得了两次战斗的胜利,既解了邵伯之围,又在运动中歼灭了敌人的两个半旅 17000余人。这是一次得到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的漂亮仗,也是中央军委、军部和华野首长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鲜明而生动的写照。
苏中战役的直接组织指挥者、被人们誉为常胜将军的粟裕同志,在回顾苏中七战七胜的伟大意义及其宝贵经验的时候,精辟而深刻地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中战役所提供的具体经验,有的将会失去它的作用;但是,这种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以指导战争的经验,对我们学习和领会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研究未来战争是会长期有益的。”粟裕同志指出的苏中战役的这个宝贵经验,它的基本精神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不仅过去管用,今天和今后仍然管用,具有长远的意义;不仅可以用于指导战争,而且可以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普遍的意义。最近,党中央就一再强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候,一定要从国内和国际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各项建设事业的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这个指导方针,要以史为鉴,大力发扬苏中战役中我军指战员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努力继承苏中战役中我党、我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军政、军民和各部队之间紧密团结的优良传统;认真汲取苏中战役中各级领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科学决策的宝贵经验。只要我们认真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这些崇高精神、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就一定能夺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胜利。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苏中战役胜利 60 周年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