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罗布泊沉寂的大漠深处,一个亮点一闪,瞬间升起一个巨大的火球,它在空中翻滚着,膨胀着,浓重的烟云变成一朵巨大、神奇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了!邓稼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体设计师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打破核垄断、维护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决心和力量。
一
邓稼先,1924 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其父邓以蛰曾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归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邓稼先出生8个月时全家迁至北京。1935 年他进入志成中学学习,初二时插班考入崇德中学。1945 年,邓稼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翌年夏,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北平,受聘为北大物理系助教。1947 年底,邓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的考试。在美留学期间,邓稼先在国际核物理前沿阵地努力钻研,不断进取。1950 年8 月,26 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核物理学专家德尔哈尔教授十分赏识这位中国弟子,认为他日后必能成大器,故想带他前往英国一起工作。这一邀请对一个青年物理学家而言,诱惑力是不言而喻的。但邓稼先深知,祖国更需要他。他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好意,在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九天,便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了祖国。
其时,新中国刚诞生不久,核物理研究在我国科研领域还是一片空白。钱三强慧眼识英才,将邓稼先召到麾下,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邓稼先的学识、才智和组织能力以及他的严谨治学态度,给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留下深刻印象。在此期间,邓稼先个人或与于敏、何祚庥、徐建铭等人合作,先后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关于氢二核之光致蜕变》、《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这些科研成果当年在我国核物理事业中具有开拓性质。
1954 年,邓稼先被钱三强点名兼任中国科学院数量化学部的副学术秘书,协助钱三强工作。1956年4月,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 年7月1日,新华社发布了一则消息称:建设在北京郊外的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正式移交生产……该反应堆已被用来进行原子核物理研究。这则消息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邓稼先回国后八年来与同事们一道夜以继日奋斗的成果啊!1958年7月,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成立了核武器研究所,经钱三强的推荐,邓稼先被任命为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探索和设计工作。同年 8 月的一天,钱三强找到邓稼先:“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邓稼先明白,“大炮仗”就是原子弹。“我听从组织安排,我会全身心地去努力!”
二
当时,要在中国搞原子弹是极为困难的。1949 年,人民政府在接收北京旧银行时,从一个金库的暗角里,找到了一捆发了霉的美钞,总数不过十来万。这就是新中国数额较大的一笔外汇。后来,国家根据钱三强的建议,批了5万美元的专款由钱三强托国外的朋友购买了一些供核研究用的仪器设备及图书。当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外汇极端贫乏的情况下能拨出这笔专款,也足见开国元勋们的远见卓识。
重任在肩,30 岁才结婚的邓稼先对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的妻子许鹿希说,“组织上决定要我干一件事情,我的生命可能就要献给它。倘若把这件事做成了,我这一生就会过得很有意义。只是苦了你们娘仨!”婚后,邓稼先常说“伴侣者,伴旅也!”可他这一走竟是28 年!尽管期间也有与家人短暂的相会,然而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使邓稼先无法享受家庭的温暖。
1959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了专家,取消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及图纸资料,并预言:没有苏联的帮助,你们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1960年7月,毛主席在北戴河听了有关原子弹科研现状汇报后,很冷静地说:“要下决心拿下这个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这个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清的。”为了记住这刻骨铭心的时刻,中国将自己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定为“596”。为了这一工程,我国有26个部委和20个省、市、自治区的 900 多家科研单位、实验工厂和大专院校参加了原子弹的攻关工作。
原子弹研制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尽快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邓稼先加快了探索和研究步伐。他与同事们一起确定了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中的三大主攻方向——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从而科学地为我国原子弹设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在国际核技术严格保密和封锁的条件下,邓稼先和同事们要用数学手段模拟原子弹的爆炸。他们不分昼夜地在手摇式计算机上演练中子运输、状态方程、流体力学……一个个模糊摇摆的靶标在噼噼啪啪的键盘声中被击中,一道道难题被攻克。由于当时的设备既少又落后,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每秒不超过 10 次,他们只好三班倒着上机,做到“人闲机不闲”,即使这样仍赶不上进度要求。邓稼先便和大家一起用计算尺和算盘辅助计算。
当新中国迎来 10 年大庆之际,邓稼先他们便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草图勾画出来了,中子物理、爆炸力学、核反应、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等关键性理论难题一一被攻克。1963 年春暖花开之时,39岁的邓稼先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为了验证他们已经完成的原子弹理论设计和一系列试验结果,1963年11月20日,在青海高原进行了缩小比例的核试验获得成功,使邓稼先的理论设计结果获得了综合验证。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北大漠的核试验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静静地躺在高 30 米,重达80 吨的铁塔顶端的金属小屋中。邓稼先戴着一副防护眼镜,站在距爆心十千米的指挥部地下室门口。15时,原子弹起爆:顿时,铁塔顶部被火光笼罩,一颗猩红色的硕大火球冉冉升起,气浪奔涌,变化翻卷,直冲云天。几秒钟之后,茫茫戈壁上空仿佛升起了无数颗太阳,千倍于太阳的强光照耀着大漠……这既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高音的和平宣言!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像潮水般争先涌出地下指挥所,见证历史,庆贺胜利。
三
早在1963年9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诞生的同时,聂荣臻元帅下令,命邓稼先领导的全班人马原封不动地转向研制氢弹工程。代号为“639”。从科学原理而言,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原理全然不同:原子弹是在原子核裂变时发出巨大能量而产生核爆炸,氢弹却恰恰相反,它是在两个原子核聚合成一个原子核时发出更加巨大的能量,由此产生的核爆炸叫核聚变。面对氢弹这个更为神秘难解的方程式,邓稼先和401所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小组的于敏等一批不怕苦、敢拼命的科学家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论证并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氢弹理论设计可行性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国外称为邓—于(于敏)理论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周总理决定立即进行多级热核弹试验。
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上空,氢弹顺利地由飞机空投下来,1.5 秒后降落伞打开,氢弹在预定高度准时起爆,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了!邓稼先和他那些年轻的同事们抱在一起,一个个哽咽着,泪流满面。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而我们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中国氢弹的成功,震撼了全世界。美国国会议员杰克逊惊呼:“中国氢弹的成功,超出了美国的预料。美国进行了45次原子弹试验才得到氢弹,而中国只进行了五次原子弹试验就把氢弹造出来了。没有哪一个国家在这个领城中进展如此迅速……”
四
在成功的背后,邓稼先和无数为此献身的无名英雄一样,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彻底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直至生命。1963 年邓稼先在做一次核试验时,炸药爆炸出现异常,里面的核材料迅速泄漏。邓稼先果断地指挥现场人员立即撤退,他自己却走在了最后。因此,他遭到了核材料放射性的辐射。在小型实战化的氢弹试爆前,安装雷管是最危险的时刻。而此时邓稼先的身影总是陪伴在操作人员的身旁。“邓院长你躲开!”操作人员喊。邓稼先笑吟吟地说:“我来给你们壮壮胆。”邓稼先是那些操作人员的精神支柱,也是广大默默无闻的工人师傅最可信赖的朋友。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庆功会后,基地领导交给邓稼先一张返京机票,“你母亲病危,赶紧回去”。领导有些歉疚地补充说,“到了北京,你直接去医院。”邓稼先的母亲一直患有哮喘病,多年医治无效。1964年10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加重,弥留之际希望见到儿子。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几经辗转才与基地联系上。可领导告诉她,此时此刻无论什么事,邓稼先都不能离开……母亲在最后的时刻总算见到了儿子,她微笑了,可她来不及和儿子说句话就安详地去了。邓稼先久久地握住母亲的手,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为了国家,他这个做儿子的未能在母亲的病床前尽孝,甚至不能告诉母亲这么多年自己在干什么,这是他终身的遗憾。
1979 年初夏时节,在罗布泊上空一颗空投的小型氢弹因降落伞未打开,核弹直接从空中砸向地面,氢弹却未爆炸。经过百余名防化兵大面积地毯式的搜寻,他们终于找到了那颗核弹的残骸。身为核试验技术总指挥的邓稼先命令科技人员、干部和战士原地不动,他只身一人来到现场,走向核弹残骸,用双手捡起碎片,亲自检验事故的性质……这时,污染测试员也赶到了。仪器上显示的数字表明,邓稼先站立的地方正是污染原点,他受到了超过污染限度几十倍的钚239 辐射伤害。后经医院检查,邓稼先的尿里带有放射性物质,白血球的染色体都成为粉末状,大多不成形了。他的肝脏也破损了,并发现放射物已侵入骨髓。
197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回国访问,见到老同学、老朋友邓稼先问:“听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遵照周总理嘱咐,写信如实告诉杨振宁:除苏联专家在早期有过短期的一些援助之外,中国的原子弹、氢弹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杨振宁在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写道: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振荡。一时热泪盈眶,不得不到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振荡,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一一我始终想不清楚。
五
1984 年,邓稼先天天便血,几次晕倒在罗布泊基地,但他仍坚持工作。1985年7月,他被诊断为直肠癌。同年8月10日,301医院为他做了手术。但邓稼先因受过严重的辐射伤害,不能接受放疗,身体始终不能康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请来国防科工委主任、核工业部部长以及有关医学专家开会,共同研究邓稼先的治疗方案。老将军焦急地挥着手杖大声地说道:“要千方百计抢救我们的科学家,因为他是我们的‘国宝’啊!”……可惜,现代医学技术虽能够移植人的心脏、肾脏乃至肝脏,却无法抑制癌细胞的疯狂扩散。
1986年7月29日,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因大出血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终年 62 岁。他的遗言:我的这一生死而无憾。我死后,不要搞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不要惊动太多的人……噩耗传到北戴河,党中央决定:要追悼邓稼先,要隆重地追悼邓稼先。他一生甘做无名英雄,我们难道还能用无名的仪式把他送走吗?!
1986年8月3日下午,邓稼先追悼会在京隆重举行。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在悼词中深情地说:邓稼先同志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 28 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实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核武器重大原理的突破和研制试验,他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忘我地工作,不为名不为利,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病重时仍念念不忘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