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半塔集,位于来安县北部,与周边的盱眙、天长、六合等县相连接。60年前,这里是穷乡僻壤之地,人口只有千余人,且大多数是从外省、外县逃难逃荒到这里安家落户的。人们形容当时的情况是;“既缺粮,又少布,九县相邻无公路。”而今半塔乡改为副县级半塔镇。镇党委和政府坚持走“以工业强镇、以商业活镇、以科教兴镇”之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集镇建设、人民收入都步入快车道。全镇企业已发展到180多家,涉及加工、化工、建材、玩具、轻工、塑制等行业:各类集体、民营和个体企业已达1836家,从业人员10000多人。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6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2.2亿元。农民人均收人2890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县、全市、全省,享誉全皖东。
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这个地方位置独特,四周丘陵起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9年7月1日,新四军第五支队在定远县安子集成立后,根据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赋予开辟皖东津浦路东的任务,第五支队的干部战士在司令员罗炳辉和政治委员郭述申的率领下,越过了津浦铁路而进到津浦路东,开辟了以半塔集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3月半塔保卫战胜利之后,4月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率领一批机关干部到达半塔集,从此,半塔集便成为我党我军的政治与军事指挥中心。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部等领导机关均设在半塔集,党政军高级领导人刘少奇、张云逸、邓子恢、方毅、刘顺元、罗炳辉、郭述申、张劲夫、李世农等都住在那里领导和指挥人民进行抗日斗争。日本侵略者不断对半塔集进行“扫荡”并实行经济封锁,给半塔集老区人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946年6月,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奉命北撤后,半塔又陷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蹂躏之中,直到1948年9月解放时方止。
解放后,半塔老区人民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继续发扬革命传统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特别是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来安县委和县政府为把与几个县毗邻的半塔老区建设好,1984年将半塔乡改为副县级半塔镇,从体制上促进了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2004年以来,该镇又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共引进各类项目13个,收到投资金额3920万元。现在已办起来的有扬州赵广山投资500万元兴建的华鸿鞋业半塔分公司,扬州吴九余、淮安孔实海等共同投资820万元办的红庆采石厂等,全镇各类采石企业达到13家,玩具企业已有11家,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顺利聚氨酯制品有限公司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明星企业,该企业生产的“聚氨酯砻谷辊”,创下了全国同行业规模大、销量多、效益好的业绩,产品畅销全国27个省、市、区,部分产品还远销到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等亚洲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镇党委和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确定了沿山养牛养羊、种植果树,沿水开发水产养殖、捕捞业,沿公路发展蔬菜的思路,大力发展山芋、无籽西瓜、冬瓜、鲜食玉米等“五早”农业产品及板栗等干果,实现了“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方式。在科技部门和经营大户的联合推动下,实施了定单农业,使全镇农业走上强势发展之路。
近几年,该镇已投资3000多万元,把原来只有两条200米长窄街道拓宽到“四横三纵”的大小街道18条,总长达12公里的标准化水泥路或柏油路面街道。主要街道奇辉(刘少奇、罗炳辉)路、塔山南路、小康西路等安装了路灯。全镇面积由原来的0.3平方公里扩展到6平方公里,为吸引外来投资者和各地农民进镇创办和务工经商创造了良好环境。山东、江苏、河南等10个省、区50个县、市的能人在镇上建房、居住、经商。全镇已形成粮油、木业、畜牧、水产、服装、废旧钢材、花生脱壳、干货等10个行业,每年交易额达2亿元。小镇人口由原来的1600多人增加到20000多人。
为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又扩建和修缮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半塔烈土陵园,园内除原有的革命陈列室外,又设立了刘少奇纪念馆,陵园内墙上的“半塔保卫战旧址”七个大字金碧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