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期●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红军长征简介

作者:

从1933年5月起,蒋介石开始准备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他自任总司令,调集 50万军队发动规模空前的进攻。9月25 日,敌人向黎川发起进攻,第五次“围剿”开始。
  当时中共临时中央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解除了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的职务,拒绝采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不顾当时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一寸土地”的错误口号,与敌人硬拼。当黎川被敌人攻占后,他们命令红军冒险强攻敌人坚固的据点,结果连连失利,损失严重。至1934年10月上旬,敌人已进到兴国、宁都、长汀、石域、会昌一线,根据地已大大缩小。在此形势下,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计划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8万多名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从中央苏区突围,在一个月左右时间接连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11月底渡过湘江。但部队已减至3万人,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将北出湘西,于是在黔阳、洪江地区集结重兵,布置成一个口袋,待红军往里钻。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坚决主张放弃去湘西会合红二、红六军团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红军遂自湖南挺入贵州,接连打了几个胜仗,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题”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重新肯定了毛泽东根据战争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不久,组成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进行了整编。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移师北上。根据敌情的不断变化,毛泽东采取了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红军先后四渡赤水河,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5月上旬巧渡金沙江,把几十万围追堵截的敌人抛在金沙江以南,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接着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抢渡大渡河,越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于6月中旬到达四川懋功(今小金),与已从鄂豫皖转移来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决定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边根据地。但当时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竟擅自带红四方面军南下,成立第二“中央”,走上了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中央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率领红一方面军继续北上,越过岷山,攻占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和十五军团会师。
  原在湘西的红二、红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率领下,于1935年11月开始长征,第二年4月到达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会师后,红二、红六军团改编为红二方面军。由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的坚决斗争,以及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迫切要求北上,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于1936年7月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艰苦长征胜利结束。(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