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期●采珠●

“纪念” 是篇大文章

作者:孙业礼

 

1975629日,邓小平对胡乔木说过这样一段话:“要利用各种周年纪念写文章,例如《整顿党的作风》发表多少周年纪念,这样写文章的题就多了。”关于为什么要重视纪念活动,为什么要利用周年纪念写文章,邓小平没有展开论述,但这段话却包含深意。“纪念”是篇大文章,我们利用周年、纪念日等各种场合写文章、开展纪念活动,对于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宣传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宣传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的进步成果,教育和鼓舞人民、凝聚社会力量,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纪念是人类文明和各种文化的源头之一,各种纪念活动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文化的演进和文明的进步。“纪念”不是一般的记录,而是重温那些美好的记忆;“纪念”也是一种过滤,它淘汰丑恶,留住并不断升华美好的记忆、愿望和精神。一个民族,正是通过各种纪念活动,记住了他们需要共同记住的东西,形成并不断强化、传承着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念。

各种周年、纪念日,往往更易引发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激起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和社会进步真谛的反思与追问;促使人们更好地审视、把握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

重视纪念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说的都是要重视“纪念”以及“纪念”的内容与形式。《论语》中有句名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强调不要忘记先人,要记住并追念他们的高风亮节,以不断提高今人和后人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我国历史上的许多节日,都是为纪念祖先和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设立的,如清明节、端午节、都江堰的放水节等。历史上如果一个人物对民族、对国家、对一方百姓作出过贡献,人们都会纪念他,如武侯祠、史公祠等,关公庙更是到处都有。这些节日、纪念物也确实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发挥各种周年、纪念日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功效。如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经常利用纪念日写文章。1926318日巴黎公社55周年时,他在国民党政治讲习班上发表了《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的讲演,后刊登在《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旬刊》上。1936918日,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写信给宋庆龄,在信的末尾专门署上“‘九一八’五周年纪念日”这样一个日期。为纪念孙中山、纪念鲁迅、纪念党的诞辰、纪念抗战爆发、纪念联合国日、纪念“三八”节等,毛泽东都发表过纪念演讲或纪念文章,其中不乏名篇。例如《论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而作的。

毛泽东的“老三篇”家喻户晓,其中两篇是纪念性的。正是通过纪念白求恩,从而使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成为了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的思想道德追求。正是通过纪念张思德,使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精神在全党同志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地传播开来。在纪念张思德的演讲中,毛泽东还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毛泽东的号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纪念文化传统相结合,发扬了民族传统,开创了一代新风。

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纪念活动,通过纪念活动来总结历史经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明确要求利用纪念日写文章;江泽民、胡锦涛在各种纪念日发表过许多讲话,成为反映和总结党的奋斗历程及其丰富经验的重要文献。综观全球,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现代,无论是社会制度、发展阶段还是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都非常重视纪念活动。1877年,在纪念1848年二月革命30周年时,法国大文学家雨果曾就纪念活动写下这样一段名言:“回忆是力量之源……永远不要忘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只火炬。”

世界上的反动势力也重视利用纪念日、纪念活动大做文章。例如,日本右翼势力每年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因此不断遭到周边国家人民的强烈反对。美国也很懂得这一点。拉登被击毙后,连葬身之地都不留,这同他们宣扬的人道、人权相比,似乎不可思议。但他们知道,如果拉登死后留下纪念载体,让追随者去纪念,就可能产生聚变效应,释放出无法控制的能量。正如西方当代哲学家福柯所说:“谁控制了人们的记忆,谁就控制了人们的行动的脉动。”“因此,占有记忆,控制它,管理它,是生死攸关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人和事,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资源。我们应该像邓小平说的那样,精心设计和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借以更好地宣传我们民族的和党的高尚精神、优良传统,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家园。

(本文摘自《党的文献》今年第一期,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