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期●征战纪事●

皖东抗日女英雄锡可

作者:武佩河

自来桥镇位于安徽明光市东南部,与来安县、滁州南谯区、江苏盱眙县毗邻,上个世纪40年代这里曾是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镇。1940年3月,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这里成立。这里离城较远,交通不便,群山环抱,层峰叠障,绵延起伏。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抗日女英雄戴锡可在这里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个个生动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戴锡可,明光市(原嘉山县)人,1918年出生于女山湖南岸的戴巷村。当时戴巷是百里方圆内小有名气的大村庄,有百来户人家,村中首富当数戴锡可的父亲戴嘉树。戴嘉树30多岁时就曾任过盱眙县西乡(当时明光一带属于盱眙县管辖,统称盱眙西乡)桑戴区会长(相当于后来的区长)。
  戴嘉树比较开明,他认为不论是儿是女都应读书识字。因而,幼年戴锡可和姐姐戴锡棉一道被父亲送往明光镇读书。1935年,戴锡可以优异的成绩考人凤阳师范读高师。
  读书期间,戴锡可就接触过中共凤阳临淮地下党组织,受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产生投身革命的愿望。全面抗战爆发后,这位大户人家的“千金”正在安徽第五临时中学高中部读书,学校停课,她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四处寻找中共党组织。无奈当时中共党组织仍处于秘密活动状态,她只得回到戴巷。
  1940年初,汪道涵在戴巷争取那里的一支地方武装,晚上他就住在戴锡可家。戴锡可对汪道涵的革命精神和博学多才敬佩有加。当汪道涵离开她家时,她提出要跟随汪道涵参加革命。思想保守、较为封建的母亲以死相拚,暂时留下了她。接下去的日子,她开始以不吃不喝和母亲叫板。她母亲慢慢地做了让步,但并不是支持,而是对她的提法和要求装聋作哑。就在几天后,汪道涵第二次到殷庄(戴巷的邻庄)时,戴锡可与他约定10日之内在东乡见。
  戴锡可于1940年2月前往东乡涧溪,找到了汪道涵,参加了革命。当年夏,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与汪道涵共处一段时间后,两人结为夫妇。
  当时,皖东抗日革命根据地处于最困难时期,日伪顽土匪、反动地主武装四面夹击。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不久,地方抗日民主武装也是刚刚建立,斗争环境十分复杂。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戴锡可先后在自来桥、仇集、涧溪等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反顽工作,为了安全,常常是一天转移好几处。
  1941年,戴锡可担任自来桥区委书记时,怀孕在身,但她仍坚持工作,带领区武装民兵与日伪顽展开战斗。当年秋,在临近待产时期她还带领区武装民兵劳武结合,保卫秋收,后被组织上送往涧溪东庄宋家分娩,在宋家后院的芦棚中产下了汪道涵的长子汪致远。(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将)。
  戴锡可生下孩子第3天,县总队计划拔掉石坝东南的上、下陈和南郢一带伪保武装,并引诱石坝日伪军出来,然后打伏击。那天汪道涵路过涧溪,为妻子带来了两斤红糖。当他在芦棚中看到了又瘦又黑的妻子时,一贯刚强的汪道涵眼眶湿润了,他紧紧攥着妻子的手,半天没出声。戴锡可挣开被攥痛了的手说:“孩子还没起名字呢!”汪道涵看着孩子瘦小的脸自言自语地说:“抗战,这仗还有得打呀!赶走了日本鬼,还有顽军,就算仗打完了,还要建设国家,革命,任重而道远啊!”说着他突然微笑着看着妻子说:“就叫致远吧? ”戴锡可点点头。
  “近几天外面有什么情况,快说说,我都快闷死了”
  “大前天刘德荣率乌石山乡基干民兵收复了小横山;前天,县总队在六旅一部的配合下,在独山全歼了日伪下乡抢粮的一个营,伪营长孙坝夫和他手下250多人被俘。”汪道涵见妻子笑得很甜,又说:“根据地废除保甲制,实行乡村制,实行公民登记制也已开展得差不多了。全县54个保将改建为 250 多个行政村。”
  为了革命事业,汪道涵告别了分娩才3天的妻子。汪道涵走后,戴锡可更是心急如焚,她知道区里有许多工作要做。孩子生下才十几天时,她想把孩子寄托在宋家,做起了宋家主妇的思想工作。可宋家主妇任戴锡可磨破嘴皮就是不点头。她对戴锡可说:“天下哪有你这样当妈的,孩子才十几天你就要走,你怎么忍心呢?何况你的身子也没调补好呀!大兄弟(指汪道涵)临走时交待过的,让我好好照顾你,不等孩子满月,你决不能离开我家! ”戴锡可没办法,只好继续住下来。
  在孩子生下第28天时,一大早,戴锡可听人说日伪军又组织兵力计划对皖东抗日根据地实行为期一个月的“大扫荡”,皖东军兵全面动员要打一场漂亮的“反扫荡”,她再也无法等待。她找到宋家主妇,说:“他大姑,孩子今天满月了,我这里有一块大头(银元),你拿去办几个菜,咱一家人中午喝个满月酒。”宋家主妇接过钱,中午还真弄了几个可口的菜。
  午饭后,戴锡可一切收拾妥当,含泪把孩子抱给宋家主妇:“他大姑,孩子就交给你了! ”同时把一块银元塞到她的手里,眼泪像断线的珠儿散落下来。在宋家主妇的抽泣声与小致远的哭声中,初为人母的戴锡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革命队伍。
  戴锡可又投入了紧张的反“扫荡”中,她动员群众筹集军粮,组织妇女为抗日将士做军鞋号召青年参加新四军,带领区队参加战斗。
  1942年1月,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改为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汪道涵任副主任。戴锡可时任嘉山县妇抗会主任。1943年3月8日,戴锡可、王榕、陆璀、洪波、黄彬、杨寒等70多位妇女代表在西高庙召开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这期间,明光、大溪河、五河等地的日伪军不断出兵进攻古沛、大溪河、井头等地,为给日伪迎头痛击,新四军十一旅及县区武装集中兵力迎击来犯日伪军。戴锡可也随县总队到古沛、桥头一带发动群众并组织妇女做支前工作。
  当时,戴锡可怀上了第二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奔波操劳,加之生活艰苦、缺少营养,1943年夏末,戴锡可在桥头甫子岗的一农民家中早产。由于体质虚弱,当时条件又差,孩子生下后七天就夭折,戴锡可也病倒了。当时正遇日伪军“扫荡”为给戴锡可安排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养病,县里派人请进步士绅汤策安设法安排地方。汤策安提出把戴锡可安排到大郢乡伪乡长桑国权家,他认为在特殊的时期最危险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安全的地方。时任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周济之同意汤策安的意见,但反复强调不能走漏风声。
  汤策安亲自前往大郢乡找伪乡长桑国权。这个桑国权对汪道涵一向十分敬佩,他虽身任伪职,但经汪道涵的教育,与我新四军与抗日政权有一定联系。一听说是汪道涵的夫人、县妇抗会主任、戴巷村戴家二小姐,他不敢怠慢,为封锁消息,桑国权悄悄把戴锡可安排在自家里屋,让老婆端吃端喝地服侍20多天。这期间连相距仅一里地的戴巷戴家的人都不知道。戴锡可的身体略有恢复立即又奔往抗日前线。
  抗战胜利后,戴锡可被调往苏皖边区人民政府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又先后调任山东沂蒙山区土改工作队队长,胶东行署工商局科长,安徽省人民银行人事科长,浙江省人民银行人事科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戴锡可先后任华东工业部上海益民工业公司红理,国家轻工业部食品局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工业部巡视员等职。因长期积劳成疾,医治无效,戴锡可于1965年在北京逝世,终年47岁。戴锡可从离开皖东抗日革命根据地后,因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再回去过,但那里的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她,直到6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老人提到戴锡可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她是抗日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