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
1月
1日 一一九师及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对平汉、正太、道清路进行第十三次总攻击,毁敌火车4列,装甲车2辆。
21日 21日 到31日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确定国民党的政策重点由对外转向对内,秘密通过《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推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
2月
23日 周恩来到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央的指示,决定新四军的发展方针为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
4月
21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指出:华北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工作,华中是我党发展武装力量的主要地区,在战略上华中为连接华北、华南的枢纽,关系整个抗战的前途。
5月
1日 根据周恩来在皖南军部的指示精神和确定的战略方针,陈毅决定新四军第六团团长叶飞(化名叶琛)率领第六团,以“江南抗日 义勇军”(简称“江抗”)的番号向苏南挺进。
5日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县东汤池成立,张云逸任指挥,副指挥徐海东。
6月
12日 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部根据蒋介石的命令,派兵包围新四军设立在湖南平江嘉义镇的通讯处,惨杀新四军参谋涂正坤等全体工作人员,制造了“平江惨案”。
7月
1日 新四军第五支队在安徽定远县地区成立,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为政治委员,辖八、十、十五3个团。随即挺进津浦路东,打开了皖东抗战的局面。
7日 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号召。
8月
7日 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讲话,论述了共产党员应该自觉地在改造世界的革命斗争中改造自己,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指出“在目前政治形势下,对日 投降与国内分裂的危险是存在与发展着,严重的困雄的任务是版在党的面前。因此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我们今天极端严重的任务,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决定因素。”
9月
1日 德军分三路侵入波兰。
3日 英法对德宜战,欧战全面露发。
16日 毛泽东接见《中央社》《扫荡凝》《新民报》记者,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
10月
4日 《共产竞人》在延安创刊。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竞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0日 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起草了《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再次告诚全党:-我党各级领导机关和全体同志,应该提高对当前时局的警觉性,用全力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我们的竞,巩固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政权,以准备对付可能的危害中国革命的突然事变,使党和革命在可能的突然事变中不致遭受意外的损失。”
11月
7日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溧阳县水西村成立,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
8日 日军3000余人“扫荡”皖南,新四军第三支队展开反“扫荡”作战,历时20天,粉碎敌人之扫荡”,收复繁昌城,毙伤日军450余人。
起11日 国民党河南省确山县县长许公超,纠集顽固派武装1800余人,围攻确山县竹沟镇新四军备守处,杀害留守处医院里的伤病员及当地群众200多人。
11日 国民党河南省确山县县长许公超,剑集顽固派武装1800余人,围攻确山县竹沟镇新四军餐守处,杀害留守处医院里的伤病员及当地群众200多人。
24日 日军侵占南宁。
本月刘少奇由延安经竹沟、豫皖苏边区抵达江北指挥部。在这年年底至1940年初,在他的主持下召开了三次中原局会议,重点研究了发展华中,建立抗日 民主根据地与反摩擦问题。并确定将苏北作为新四军当前的战略突击方向。
1940年
2月
15日 毛泽东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闻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纲领。它不仅对抗日战争中后期产生了重大影响,面且对以后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23日 中共党员、东北人民抗日 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在蒙江地区,与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
3月
4日 国民党顽军李品仙部向皖东新四军部队进行武装挑衅。新四军集中第四、第五支队和苏皖支队主力于定远地区,歼进犯军2000余人,保卫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安全。
5日 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提出实行“三三制”政权的原则。
11日 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千部会议上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总结了打退国民党顽固势力第一次反共高潮的经验,提出了扩大和巩固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所必须采取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同时确定了在同顽固派作斗争中,必须坚持自卫、胜利和休战原则,即“有理”“有利”“有节”。
19日 顽军韩德勤部以武力进犯新四军皖东半塔集根据地。根据地军民奋起还击,经过11天战斗,歼顽军1000余人,巩固了抗日 根据地。
4月
22日 日军万余人“扫荡”皖南新四军防区,历时11天。新四军第三支队及第一第三团顽强抗击敌人,先后毙伤敌伪军1500余人,取得反“扫荡”胜利。
5月
1日 为加速皖东北抗日 根据地建设,迎接南下八路军部队到来,刘少奇由嘉山县半塔集抵皖东北。
6月
7日 日军调集2万余人兵力,对晋西北抗日 根据地进行夏季大“扫荡”。一二0师苦战一个月,进行大小战斗251次,重创敌人。战斗至7月6日结束,毙伤敌人4490余人。
28日 韩德勤指使李明扬、李长江部13个团、一万余人,向郭村地区(江都、泰县交界)新四军进攻。新四军挺进纵队奋起自卫,粉碎了顽军进攻,为开辟苏北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7月
8日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陈毅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江南主力北渡长江,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
29日 陈毅、粟裕等率苏北指挥部东进黄桥,一举解放黄桥、蒋垛、古溪、加力等地。
下旬江南指挥部改称为苏北指挥部,由陈毅、粟裕任正、副指挥,将苏北部队统一整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共9个团约7000余人。
8月
20日 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决定,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20日 晚,华北八路军在约2500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向敌发起攻击。先后出动105个团。战役至12月5日 结束。在历时3个半月的作战中,八路军进行大小战斗1824 次,毙伤日 伪军3万余人,摧毁日 伪据点293个,缴获各种枪支5942件,破坏铁路948里、公路3004里。百团大战严重打击了敌人的“囚笼”政策,极大地振奋和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9月
27日 日 本与德国、意大利在柏林签订《德意三国同盟条约》,又称《三国轴心协定》。条约规定,德意两国要在欧洲建立所谓新秩序中起领导作用;而日 本则在亚洲建立所谓新秩序中起领导作用;三国保证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互相“援助”。
10月
4日 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向黄桥地区新四军进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奋起抵抗,激战至5日上午,将其大部歼灭。是役共歼韩部主力第八十九军和独立第六旅等部1.1万人。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 根据地的基础,对开创华中抗日 新局面具有决定意义。
10日 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在东台北之白驹镇与陈毅部胜利会师。至此沟通了华北与华中的战略联系。
11月
7日 刘少奇到达海安苏北指挥部。
24日 中共中央指示项英,令新四军军部于12月底以前北移完毕,并要叶挺先率一部分部队立即北渡。
12月
9日 蒋介石“手谕”,限八路军、新四军北移:凡在长江以南之新四军,全部限本年12月31日 开到长江以北地区,明年1月30日以前开到黄河以北地区作战。现在黄河以南之第十八集团军所有部队,限本年12月31日 止,开到黄河以北地区”。
30日 新四军叶挺军长等遵令准备北移部队,此时,国民党各地宣传机关大肆宣布该部北移消息,示意日军,配合进击。同时,蒋介石向顾祝同、上官云相下达围歼命令:“一网打尽,生擒叶项。”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史大事记》、《第二次中日 战争纪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