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期●特稿●

中国抗战打破了法西斯全球战略

作者:蓝瑛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曾叫嚣“三个月内打败中国”。由于中国人民浴血奋战,顽强抗击,不仅彻底粉碎了日寇妄图“速战速决”的迷梦,为中国抗战赢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且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阵营的称霸全球的战略,对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德、意、日法西斯联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日本侵华战争,与法西斯各国霸占世界的军事战略密切关联。早在1936年8月,日本五相会议通过的《国策基准》就野心勃勃提出“北上进攻苏.联,南进夺取南洋”的战略目标。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紧紧地拖住了日本侵略军的手脚,使其在中国战场深陷泥潭,难以自拔,从而粉碎了日本的北进计划,阻拦了日军的南进行动,给德、意、日法西斯霸占世界的图谋以沉重的打击。
  先从日本“北进”谈起。日本一贯把苏联视为“绝对敌人”,从1933年起即制定过对苏作战计划,但由于苏联加强远东战备以及中国人民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武装斗争,一直使日本不敢轻举妄动。“七七”事变后,在1938-1939年间,日本曾先后对苏发动张鼓峰和诺门坎战役,均遭苏军强力抗击而告失败,而当时日军已开始陷于中国战场的困境,不可能动用更多兵力对付苏联。
  1939年9月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到1940年间,希特勒军横扫整个欧洲,德意日三国加紧勾结,于同年9月间正式签订三国军事同盟。由于当时已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此表面上规定“不影响三国对苏的现存关系”,而暗地里却附有反苏军事密约,要日本在德国进攻苏联后“尽一切办法,从满洲打进西伯利亚”。1941年6月德国对苏发动强大的闪电战,苏联丧失大片国土,处境十分危急时,日本松冈外相和一批政界人士都主张立即对苏开战。六七月间,日本驻东北的关东军从30万人猛增至70万人,并举行“特别演习”。
  当时,这股“北进”狂热,遭到日本军界主要头目东条、杉山元和驻华派遣军司令畑俊六等人反对。7月2日召开的御前会议作出决定:“必须继续努力解决当前的中国事变”,认为在中国使用兵力很大,已无力北进对苏作战。
  苏联是最早认识中国战场的重要地位,也是最早对中国抗战作出重要援助的大国。1938年,国民党政府派孙科访苏时,曾由斯大林接见作了六小时长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后,苏联领导的最大顾虑是日本从东部进攻远东地区,造成对苏两面夹攻的局面。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处境十分危急,经过1941年冬的莫斯科大会战,1942年秋到19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取得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这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败为胜的大转折。这些伟大战役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联远东后方,在兵力训练、补充及现代化武器和各种物资的巨大支援。苏联进入大反攻后,其巨大军事威力以及多次大规模会战的辉煌胜利,与远东后方源源不断的巨大支持,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使日寇的“北进”战略一直无从实现,也使德日之间所追求的军事合作成为泡影,这对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起到了重要支持的作用。
  再从日本的“南进”行动来看。1939年9月德国发动侵欧战争时,陷于中国战场的日本陆军已占其陆军总兵力的90%以上,因此根本没有可能南进发动新的战争。当时日本阿部首相的公开声明称:当此欧洲战争爆发之际,帝国决定不予介入,一心向着解决中国事变的方向前进。1940年5月间,德国直接向英法进攻,33万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敦刻尔克大撤退。6月22日法国投降,前后不到一个月。此时,日本陆相畑俊六公开叫嚣是“南进”千载难逢的机会,日本大本营也正式批准以8月底为目标。而此时的中国战场,除了国民党军队在几次战役中给予日军以一定打击外,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游击战更是迅猛发展,特别是1940年秋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引起日军极大震动,新四军则挺进到沪宁线造成对敌人心脏地带的直接威胁。这就迫使日寇不得不推迟“南进”行动。当时日本的一个访德特使曾向德国方面解释说:中日战争不结束,南进是办不到的。
  日本一再推迟“南进”,使美英等国争取到了加紧备战的宝贵时间。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要求美国派海军进驻新加坡,但实际上美国本身力量也十分薄弱。1940年,美全部正规军仅为26万人,加上国民警备队,也不过50万。1940年9月后,美国逐渐认识到中国在整个太平洋防务中的重要地位,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同时,也认识到日本的“南进”势在必行,采取了加强备战的各种必要措施。1941年10月间,日本东条内阁为打破侵华战争僵局,并掠夺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丰富资源以应战争急需,重又提出加紧“南进”的新方针,但受到中国战场对其作战兵力的牵制,只得大大缩小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规模。
  1941年12月8日,日本法西斯突袭珍珠港,终于爆发了太平洋战争,美英等国出兵参战,结束了中国长时期单独对日作战的局面。1942年1月1日,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宣言”,宣称要“为战胜法西斯侵略势力进行共同的斗争”。中国作为该宣言的四个领衔国之一,特别在亚洲战场担负起主力军作用。由罗斯福总统建议建立的中国战区,包括指挥中国本土及越南、泰国等盟军在内。对此,马歇尔在当时作过这样的说明:“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三分之二的主力部队,是抗击日本陆军的主要战场,坚持中国抗战,对太平洋战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时日本派往太平洋的兵力仅10个师团、3个混成旅,而在中国战场仍保持35个师团,为其投入太平洋战场兵力的三倍多。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攻势猛烈,到1942年4月,美英法荷在太平洋、东南亚地区的大部殖民地陷入敌手。此时盟国形势十分危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曾要求日本进攻锡兰、马达加斯加等地,配合德国向中东及高加索进军,日本海军方面也蠢蠢欲动。但终因当时日本大量兵力陷于中国战场而不可能再扩大进攻,也始终未能实现德日军队在中东、印度洋会师的战略。到1942年下半年,美军在中途岛、瓜达尔卡纳岛等战役中接连大捷,逐渐扭转战局,转入攻势。这固然由于美国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同时也得力于中国长期对日作战和在中国战场牵制了百万日军,对盟军作出了巨大的支援。
  这里特别要提到,中国军队还在1942年至1943年先后两次派遣远征军开赴缅甸,协同美英盟军,直接参与对日作战,取得了光辉战果。
  美国在太平洋作战的辉煌胜利,包括两颗原子弹的威力,以及苏联出兵东北参加对日作战,对加速日本法西斯的最后灭亡固然都有重大的作用,但从总体来说,更主要的,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坚持长期抗战,死死拖住并大量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终究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支持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重要关键。这个铁一般的事实,是决不应低估,也决不容许被歪曲、被篡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