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期●特稿●

唯实的典范 律己的楷模

——纪念陈云同志专诞辰一百周年

作者:吴振兴

“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领我们应占的地位。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解放大批老干部的建议,得到采纳,1972年4月,陈云返回北京。
  从1973年开始,根据周恩来的提议,陈云从事有关外贸工作的领导和研究。在两年多时间里,陈云以他特有的领导艺术和丰富的经济工作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有真知灼见的战略性意见,为我国七十年代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开拓,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73年6月7日,陈云在家中约见刚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陈希愈、副行长乔培新和负责外汇资金的李裕民等同志。在谈话中,陈云问起在延安一起搞过财经工作的乔培新的年纪,然后感慨地说:“你也这么大年纪了,也算老年了!你还可以活20年,我不行了,不过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这最后一句话是指当时的国际形势。陈云说:“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75%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25%面向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75%面向资本主义国家,25%对苏联、东欧。”他还说:“这个趋势是不是定了?我看是定了。因此,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领我们应占的地位。”他幽默地说:“列宁讲过,到共产主义时代,会用金子修一些厕所。我看,现在离那个时代还很远。”这些话,在当时如石破天惊,振聋发聩。
  这次谈话中,陈云提出了要研究资本主义的10个具体问题,如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发行量、黄金储备量、美元分布、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赤字等,并要求银行研究利用外资等问题。有人担心这样做是否符合自力更生方针,是否符合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精神。陈云尖锐地指出:“首先要承认是不是好事,只要是好事,你们就可以找出一个办法——-个变通办法来让大家讨论。”“要把-些界限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
  “我们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东西束缚住,当然这可能会犯错误,但是谁不犯错误?”正是在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开展了筹措外汇和利用外资的工作,一年中筹措到10亿美元。这在今天看来并不是一笔很大的数目,然而在当时却是了不起的成绩。
  1973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批准了国家计委提出的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方案,即后来人们常说的“四三方案”。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一米七轧机,工业汽轮机制造厂等项目。同年,还批准进口美国彩色显像管成套生产线技术。但在落实具体项目的引进过程中,却遭到“四人帮”的横加指责和破坏,说这是“迷信外国资产阶级的假洋鬼子”,“是修正主义路线”。面对压力,协助周恩来进行引进工作的陈云没有退让,要求有关部门在引进轧机时把眼光放得远一些,连同必需的附件、备件一起进口。他说:“这套轧机如果缺了零配件,国内解决不了,就要推迟投产,耽误一年就少生产钢板300万吨,很不合算。”针对“四人帮”提出的“洋奴哲学”大帽子,陈云坚定地说:“如果有人批评这是‘洋奴’,那就做一次‘洋奴’!”
  过去,外贸部门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急需物资时,常常是直接购买现货,外国资本家一看到订单,就大幅度抬价,使我们吃了不少亏。在陈云指导下,外贸部门开始利用国际期货市场的商品交易所。一次,接受了购买砂糖47万吨的任务,他们先不购进现货,而是购进26万吨期货,再购买41万吨现货。待到交易市场上得知中国购买消息,砂糖价格上涨,外贸部门再抛出多余的期货。这样,不但顺利完成了采购任务,而且还为国家赚取了240万英磅的外汇。陈云总结这次经验说:“国际市场上的交易所是投机商活动场所,但也是一种大宗商品的成交场所。”“对于商品交易所,我们应该研究它,利用它,而不能只是消极回避。”在陈云和周恩来以及随后复出的邓小平的共同领导和努力下,这一时期,我国对外经济工作开拓出一个新局面,形成了自1954年引进苏联156项援助项目后的第二次引进高潮。这—期间引进的重要成套设备,到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80年代中国经济大发展的生力军。
  陈云立了“不收礼”的规矩,并说“不能开这个先例,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以后就阻止不住了”
  陈云十分关心新时期党的建设,在有关党风问题上,他讲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执政党的党风同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陈云是党风建设的楷模。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陈云给自己立了一个“不收礼”的规矩——不收任何人送的礼品,外宾送的礼品也要上交。他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凡是有人来送礼,必须向他报告,不得擅自收下。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就提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倡导言行一致的作风。他—贯公私分明,一点小事都不放过。新中国成立后,一年秋天,一个大军区的两位领导同志来到陈云在北京的住处,汇报—次军事演习的情况,并带来了当地产的两盒葡萄。当他们起身告辞时,陈云让他们把葡萄拎走, 并说:“我是中纪委书记,葡萄不能收。”他们解释说:“葡萄值不了几个钱,这不是送礼,只是让老首长尝尝。”陈云说,那我吃十颗,叫“十全十美”,剩下的还是请你们带回去。陈云秘书肖华光同志曾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一次他陪陈云去外地视察工作,在视察结束准备返回北京时,当地的领导同志看到陈云在视察工作期间,或是找人谈话,或是开会参观,工作十分紧张,他又不让当地提高伙食标准,因此,地方领导经过商议后,决定送给陈云两只老母鸡和一些蔬菜带回北京。这些东西是从车厢后门送上火车的。肖华光就向送行的同志讲明,陈云是一贯不收任何人送的礼物的,请他们下车时把东西带回去。送行的同志说,这不是哪个人送的,是当地几位领导同志共同商定的,东西不多,价格也不高,坚持要肖华光把东西收下。肖华光看到实在说服不了他们,就如实把情况向陈云作了报告,并向陈云建议,既然他们把东西已送上车了,再要他们拿回去,面子上过不去,是否按照市价付钱把东西买下来算了。陈云听后说:“不能开这个先例,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以后就阻止不住了。还是请他们把东西带回去,要和他们说,他们的心意我领了,但东西我不能收。”当肖华光把陈云的原话向地方同志转达后,他们不好再说什么,下火车时就把东西带回去了。
  按陈云在党内的地位,公家配给—些家用电器是在情理之中的事。粉碎“四人帮”后,有关部门送来了一台崭新的收音机,陈云听说是花国家的钱买的,坚决地给退回去了。陈云的长子陈元,自己花钱给陈云买了一台质量和性能都很好的收音机。陈云问清楚确实是儿子花钱买的,他才收下。陈云在休息时喜欢听听音乐,喜欢听听富有江南家乡韵味的评弹,这台收音机一直陪伴着他。
  陈云十分注意节约用水用电。他经常教育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养成节约习惯。他还给大家算细账,一度电可创造多少价值,人人注意节约,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陈云还注意到抽水马桶漏水问题,他说,漏掉的是国家的金钱。在他要求下,有关部门改进了马桶的装置,日积月累,他家的用水明显减少了。
  陈云从不参加个人和公家的宴请,他总是说“他们的心意我领了,不过请吃饭的事就免了”
  陈云还给自己立了一个“不接不送,不请不到”的规矩,就是说他到外地视察工作,都不准地方领导同志到机场和车站欢迎、欢送。没有得到他的同意,也不要到住所看望他。他说,现在大家工作都挺忙,搞那形式干嘛!他的作风是,没事别来,有事说事。如果电话中能把事情办了,就别跑腿了。笔者在浙江征集史料时,就曾听浙江省委接待办的同志讲到,陈云曾先后13次去杭州,从不允许省委领导到机场或车站迎送,只要具体负责接待的同志接送和安排好食宿即可。上海市委领导曾讲过,“不请不到,有请必到”。意思是说,没有陈云同志的许可不必去机场迎送和到住所看望,老人家有请则马上赶过去。陈云还从不参加个人、公家的宴请。有时出差到外地,当地领导向陈云随行人员表示,希望能请陈云同志吃顿便饭,秘书向陈云转达后,陈云总是说:“他们的心意我领了,不过请吃饭的事就免了。”有一次到外地,当地接待部门为陈云准备了一桌酒席,他看到后很不高兴,坚决要求他们撤掉,直到换上平时的一荤一素才肯吃饭。陈云住在上海虹桥迎宾馆时,工作人员都知道,他的食谱再简单不过,早餐一般是面包、果酱加豆浆,午餐是一荤一素加一汤,晚餐是豆制品、蔬菜和水果。为免浪费,每餐总是秤米半两,而且,一般总是他一人用餐,有时叫上夫人于若木一起用餐。
  不少人都知道,陈云晚年在庭院散步时,手里始终捏着两只核桃,这两只核桃玲珑剔透,惹人喜爱,这是陈云健身的一种方式。用核桃健身是保健医生提议的,之前陈云曾用过玉石、不锈钢等制作的球,但分量较重,而核桃比较轻,不带杂质,价格也十分低廉,这一提议很快为他所接受。那时,在北京郊区怀柔县中学任教的陈云二女儿陈伟华得知消息后,马上在当地买了一些核桃,经精心挑选后送给了父亲。从此,陈云深深喜欢上了用核桃健身,一用就是20多年。核桃旧了、坏了,中间也曾换过一二次,都是伟华提供的。
  陈云对自己的子女、亲属要求极为严格,从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化。陈云从小是由舅舅、舅母抚养长大的。他舅舅的儿子因为有腿疾,干农活比较困难,因此想请陈云给自己安排一份工作。陈云知道后对表兄说,“你生活上有困难,我要帮助你,但不能因为我做了干部就可以搞特殊化,你应该回到乡下参加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陈云共有5个子女,这些孩子在上小学时,学校里没有同学知道他们是干部子弟,更不知道他们是陈云的子女。孩子们的穿着更不讲究,只要干净整洁就行,哥哥穿了弟弟再穿,姐姐穿新的妹妹穿旧的。陈云夫人于若木说,那时候孩子们冬天穿的棉衣,春天穿的罩衫,都是她自己缝制的,布票节约了,钱也节省了。陈云还热切关怀烈士子女,要求他们保持和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49午6月,陈云就写信给一位战友的儿子,淳谆教导他,千万不可以功臣的子弟自居,并切记真的革命功臣是全国的老百姓。1983年春节,陈云在家里同一批建党初期参加革命、后来陆续牺牲了的烈士的子女团聚。他对烈士子女殷切地说,你们是革命的后代,是党的子女。你们应该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处处从党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陈云对自己的子女、亲属和烈士子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他对年轻一代、对贫困地区的孩子又给予无限的关怀。《陈云文选》出版后,有一笔稿费收入,秘书请示稿费如何处理,他说全部交党费。秘书建议先存起来,将来捐给学校或某项事业。他接受了这个意见,并先后把稿费捐给了新成立的北方曲艺学校和希望工程。
  陈云曾写过“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的条幅用以自勉。他用自己的实践和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党风建设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