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期●特稿●

抗日战争重新铸造了历史

作者:江新


新的一年——2005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这次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历时14年;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历时8年。这次战争规模之大,历时之长,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领土之广,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之多,损失和灾难之惨重,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空前的。然而,经过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加上苏、美等盟国军队的配合,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一洗一百多年来中国所蒙受的屈辱,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重新走向振兴的转折点。这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意义深远,永远值得讴歌,值得纪念。

曾经亲身经历了8年抗战烽火,并坚持在战斗第一线的著名历史学家刘大年,他在生命最后十多年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对抗日战争历史的研究。他说:“抗日战争特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在什么地方?我们多次说过,那就是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经过百年衰败以后走上了复兴的道路,转折点就来自抗日战争。新中国最初若干年,国家生活处在各种社会改造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进入了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提高,表现出中国是在复兴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研究抗日战争,很容易看出这个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并非来自别的地方,正是来自抗日战争。研究那段历史最突出的意义,就在这里。”

他还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中国在近百年里头一次取得了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内部政治力量这时头一次发生了有利于人民方面的对比。这两者集中起来,从实际力量上准备了新中国代替旧中国,为最后解决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两大基本矛盾开辟了道路。这两大基本矛盾,一是民族丧失独立;一是社会生产落后,各方面缺少近代化。抗战以后紧接着的空前规模的国内战争,三年多就全局分晓,突出显示了抗日战争推进历史转折,选择中国前进方向的作用。”

刘大年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作的上述论述,非常精辟,非常深刻。他把这次战争同后来的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等等联系起来观察,指出抗日战争出现了两个“头一次”,即:中国在近百年里头一次取得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内部政治力量这时头一次发生了有利人民方面的对比,这就把这次战争为什么能在中国近代史上起到转折点的作用揭示了出来,也把这次战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揭示了出来。

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抗战初期,从军力、经济力相比,帝国主义的日本远强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1937年,日本工业产值达60亿美元,而中国仅有13.6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4.4倍。当年日本战争狂人歇斯底里地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然而,最后失败的不是中国,而是日本自己。

抗日战争的胜利,解决了中日民族矛盾,但中国人民与得到美国支持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并未解决。战后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多么渴望和平!毛泽东为此冒着生命危险去重庆谈判,但蒋介石集团自恃力量强大,又有美国撑腰,悍然发动内战。当年他们也嚎叫“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结果呢?经过3年多的严重较量,它的800万大军就兵败如山倒,统治中国22年的蒋家王朝就被推翻。

新中国建立后,美国仍不甘心失败。1950年,它不顾中国领导人的一再警告,公然出兵干涉朝鲜内战,把战火烧到鸭绿江中国边境,并派遣其海、空军入侵我国领土台湾,妄图将新中国扼杀于摇篮。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义无反顾地出兵参战。在朝鲜人民和人民军的配合下,血战了3年,终于迫使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美国前总统胡佛沮丧地说:“联合国军在朝鲜被共产党中国打败了,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军队足以击退中国人。”

胜利确实来之不易。经过14年的抗日战争,3年多的解放战争,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才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源于那次扭转了中国的前进方向、重新铸造了历史的神圣的抗日战争。

回顾七七事变前,中国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共产党血战了10年,在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围剿”和“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屠杀政策下,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和削弱。1937年全面抗战初期,由红军主力改变的八路军仅有4.6万人,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变的新四军仅有1.03万人,其力量不论是同日军相比,还是同国民党军相比,都是不成比例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靠的什么成为赢家呢?靠的不是别的,而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抗战期间,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成功地开展了整风运动,总结了党建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从而使党的政策主张符合中国革命实际和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竭诚拥护和支持。得民心者昌。共产党的胜利正是由这条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所决定的。

抗战初期,白崇禧就抗战中国共两党关系、双方力量对比现状以及未来消长前景,在国民党内部有一篇报告,他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国民党的力量是七成,共产党的力量是三成,抗战中双方都要消耗,也都要发展。按目前的比例,抗战一旦结束,国民党的力量是七,共产党的力量是三,依旧是国民党压倒共产党。”这个白崇禧,在军事上堪称“小诸葛”,他很推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用两句话对这篇著名论著作了准确概括:“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但在政治上却是个门外汉,他根本不懂得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的思想,不懂得兵民是胜利之本,不懂得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有比军事力量更为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民心的向背。他对中国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力量的预测早已被历史推翻,但是这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却常阻碍人们认识历史的本质。譬如,有人至今认为抗战期间国民党掌握着主要的军事力量,抗击日军主要是正面战场担负的,完全轻视、忽视共产党掌握的敌后战场所起的重要作用,这种看法如果不是政治偏见,至少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毫无疑问,当年贫弱的中国面对强敌日军的进攻,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抗战初期,也就是在武汉失守前,战事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时,抗击日军进攻,正面战场无疑起了主要作用;但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日军对正面战场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谋略,逐渐集中兵力用来对付敌后战场;另一方面国民党顽固派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这就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战场抗击的日军人数超过了正面战场。特别值得提出的,敌后战场不仅在军事上使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取得节节胜利,而且各抗日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解放区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同国民党统治区专制黑暗统治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不仅国人日益把希望寄托于共产党,就连1944年美国官方在华观察组在广泛考察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后也向他们的国内报告中强调说:“中国共产党人将在中国存在下去,中国的命运不是蒋的,而是共产党人的。”

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的无情,又是这样的合理,这就是抗日战争给人们的深刻历史启示。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60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也开始富了起来,并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崛起;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可以告慰于无数革命先烈和爱国志士的,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然而,现在我们国家取得的进步还不足以完全补偿鸦片战争后100多年所蒙受的巨大历史灾难,我国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难得的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与困难,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日本右翼分子猖獗;“台独”活动不断花样翻新。然而,觉醒了的中国人民经受得住任何风险和挑战,我们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同时也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新中国成立时国家决定把抗战期间激励人们共赴国难的《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后正式定为国歌,这是很英明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悲壮、激越的《国歌》激励人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