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月的一天,原山东沂源县党史委副主任崔维志和妻子唐秀娥为征集《山东抗日战争纪实》的文史资料来到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当翻阅国民政府尘封的案卷时,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载:“日军曾于1943年秋在山东卫河流域实施过一次大规模的细菌战,中国人死亡甚重。”看到这条仅有几十字的记载,崔维志边思考边对妻子说:“这段文字过于简略,没有具体记载日军的罪行,我们要想办法揭开它。”
崔维志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与妻子自费踏上了揭开这一历史疑案的征途。在近3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赶到济南、聊城、鲁西、冀南、豫北、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档案馆,对有关案卷进行仔细的查阅,都无有关记载。最后在北京中央档案馆,经过近半个月的深入细致的查阅,终于在由抚顺日本战俘管理所转到中央档案馆的日军战俘交代材料中发现了一批关于鲁西细菌战的口供、笔供和检举材料。看到这些翔实的资料,夫妻俩高兴得相拥而泣。随后,他们又在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发现了一些关于鲁西细菌战的相关资料。由此,关于鲁西细菌战的内幕终于冰山露出了一角。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崔维志又和妻子数十次深入临清、丘县、馆陶、冠县、堂邑、莘县等当年受害区域进行调查取证,先后采访了高义贤、刘长延、王振东、柏德坤、李兰、焦凤梧等400余名老人和知情者。每一次调查,受害人和知情者那血泪斑斑的控诉使崔维志和妻子毛骨悚然,痛断肝肠。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透过石井四郎、林茂美、小岛隆男等战犯战俘的口供和崔维志夫妇的实地调查的材料,一幅立体全景式的惨绝人寰的画面呈现在崔维志面前:1943年8月至11月,日军调集了四万兵力,对我鲁西、冀南等地区进行了铁壁合围的大“扫荡”,我抗日军民同仇敌汽,浴血奋战,一次次地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进入8月份以来,鲁西地区连降大雨,境内的卫河、漳河、?阳河、滤沱河等河流水位暴涨。一天,忽然四条河流同时决口,滔天的洪水仿佛脱缰的野马奔向周围的农田、村庄。卫河流域附近的临清、馆陶、武城、丘县等地顿时成了一片汪洋。洪水所到之处,瘟疫霍乱横行,得此病者上吐下泻,数小时便不治而亡,许多村庄一夜间便有成百上千人死亡……
这就是日军在山东鲁西发动的代号为“十八秋鲁西作战”的细菌战所制造的惨剧。制造这一灭绝人性的主谋便是臭名昭著的冈村宁次、石井四郎,直接指挥者为细川忠康。其主要手段便是用飞机将霍乱菌撒向卫河流域,然后决堤传播。由于这是日军高层的核心机密,知情者甚少,多年来一直淹没在史海中。后据日本军方秘密统计,这次霍乱瘟疫仅鲁西、冀南24个县就死亡中国平民42.7万余人;如果再加上其他地区的间接受害者,死亡人数当更高。
面对这一惨案,崔维志和妻子拿起笔,一边在全国一些报刊上揭露日军的滔天罪行,一边夜以继日地撰写相关专著,利用参加一些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揭露日军鲁西细菌战的罪行。
2002年10月,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崔维志与唐秀娥的专著《鲁西细菌战大屠杀揭秘》。同年12月,崔维志应邀出席了在常德召开的首届细菌战罪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面对全世界专家,崔维志宣读了他在鲁西细菌战方面的研究论文,并出示了细菌战罪犯关于中国人死亡数字交代材料的复印件。崔维志的论文使与会专家大为惊骇,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场细菌战日军竟杀害了那么多无辜的中国百姓,海内外舆论也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2003年7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再版了崔维志修订过的《鲁西细菌战大屠杀揭秘》,再次让国人感知侵华日军在鲁西罄竹难书的罪行。
崔维志的研究成果不仅改写了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历史,同时也充实了世界细菌战的历史。中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章伯锋教授、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党德信主任、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女士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和学者都对崔维志的发现给予了充分肯定。章伯锋教授称鲁西细菌战为“被隐瞒的篇章”,称崔维志为“侵华日军细菌战山东研究的拓荒者”。
前不久,世界抗日战争史学维护联合会,为表彰崔维志在鲁西细菌战研究和宣传工作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授予他锦旗一面,上面写着:“民族的情感,历史的责任。”崔维志是全世界唯一获此殊荣者。
从1999年到2004年,崔维志和1993年便下岗的妻子为了鲁西细菌战的研究,跑遍了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天津、北京、内蒙古、湖南、湖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行程10万余公里,撰写调查资料200余万字,查阅各类档案20余万册,采访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干部、受害区域的老人、知情者多达千人,出版有关著作和专著3部累计达100余万字。崔维志单位除了给予力所能及的照顾外,所有的一切费用,全部由崔维志一人承担。为此,崔维志不但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至今还背负债务10万余元。
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崔维志为了节约生活费,他和妻子每次出发,都是带着煎饼和咸菜充饥;为了节约车费,他们坐火车舍不得买卧铺,坐汽车专挑最便宜的硬座;为了省下住宿费,他们住过浴池、地下室,有时在车站椅子上过夜。
从1999年2月出版《山东抗日战争纪实》到2004 年7月再版的《鲁西细菌战大屠杀揭秘》,崔维志共投入出版费用达30万元之巨。为了筹集这些经费,他与妻子四处借贷,他妻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他的弟弟拿出了5000元,他年迈的父母拿出了积蓄2万元,他的亲朋好友也都你500、他1000地为他凑钱,他的邻居贷款5万元借给他出书。为了尽快还清这些欠款,崔维志每月1500多元的工资,除了留下基本生活费外,几乎全部用在还款上。
为此,崔维志的儿子曾问他:“爸爸,你和妈妈付出那么大的代价研究鲁西细菌战到底图了个啥?”债台高筑的崔维志流着泪,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孩子,说得近一点,是为了对自己的良心有个交代;说得远一些,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使这段历史永远不会重演。”
2004年11月,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诉讼原告代表团团长王选女士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个人捐款2万元,鼓励崔维志将鲁西细菌战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经费的紧缺,并没有动摇崔维志的信心,反而激起了他顽强拼搏的斗志。目前,他和妻子对鲁西细菌战正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为受害者下一步进行民间诉讼与索赔提供更多、更为有力的证据。他表示,个人的那点债务和民族的尊严比起来,太无足轻重了,只要能够为维护中华民族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债务再多也无怨无悔。
崔维志原来任沂远县劳动局副局长,1985年调县党史委任副主任,以后调入临沂地委党史委工作,1989年调入地区政协文史处。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他主编、参编了10多部大型文史专著,并多次被省政协授予优秀文史干部称号,两次荣立三等功。在妻子唐秀娥的帮助下,他利用业余时间编著文稿9部,共计750万字,其中《山东抗日战争纪实》、《山东解放战争纪实》和《鲁西细菌战大屠杀揭秘》获全国近现代史料科研成果一等奖。谷牧、迟浩田、张震、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他的著作题词、题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