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虞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浙东纵队就曾在上虞的上浦镇一带活动,并建立了绍嵊工委。1945年6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曾在上虞岭南乡许岙村举行了著名的“讨田战役”,经十四昼夜的奋战,攻克了顽军28个碉堡,歼敌一千多名。同年9月22日,中共浙东区委接到党中央关于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的命令,在上虞丰惠镇钱家弄的一幢房子里,召开了浙东区党委扩大会议,讨论决定北撤事项。其后,在解放战争时期,姚虞县委领导还曾带领武工队在丰惠镇燕窝山村一带展开革命斗争…
1986年11月,上虞市新四军研究会成立后,一些战争年代曾在上虞地区从事革命斗争与老区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的老同志,怀着开发老区的一颗红心,为帮助老区发展经济共同奔小康作出了不少贡献。
若要富,先修路。老同志们认识到要开发老区,重要的一环是发展交通。1993年,在省、市新四军研究会的帮助下,原先因小舜江一江之隔,交通闭塞的上浦镇好几个村争取到省交通厅、绍兴市交通局和上虞市政府的支持,筹集资金80多万,建造了长96.8米,宽4.5米的舜渡大桥。1995年大桥落成,当地群众无不欢欣鼓舞。
2003年,上虞市新四军研究会重点抓了支持四明山区偏僻山村的道路建设。该年的5月20日,由市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朱国才发起,邀请交通局与民政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到海拔400多米的惠丰镇四明山村考察。该村106户,310人,分四个自然村,从山下到这个村有5公里多路程,因公路不通,每年出产的20多万公斤竹笋与毛竹都得靠人力背下山。殡葬改革后,汽车开不上山,死者的遗体要下山火化,还得花200元钱请人抬下山。通过实地考察,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道路建设的资金很快就得到落实,不到半年,一条简易公路就建成了。
同年下半年,在老同志的多方积极努力下,又相继解决了岭南乡上苏村道路建设经费、横塘到徐家岙村道路建设经费与陈溪乡虹桥村道路建设经费问题。
除了关心老区的交通建设,老同志们还尽自己的努力,在扶持老区企业发展及帮助困难山区脱贫,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与帮助老区人民解决就医难等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96年,该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陈光裕等去谢塘镇新岑村慰问,发现该村自1964年通电以来,线路及电力设备从未更新改造过,影响了当地的生产及人民的生活和安全。要改变这种现状重新调整电网,需要15万元资金,可这个村的经济基础薄弱,无力承担。研究会经与市电力局协调商量,整网费给予减免60%的照顾,共减免9万元,使该村更新了电力线路与设备。老区丰惠镇燕窝山村,山高林密,交通十分不便。全村138户,470人,居住在36个自然村。1995年,上虞市委提出把有条件的户搬下山来,进行易地脱贫。该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沈树根等参与调查,并向外地引资2万元,各有关部门也出资48万元,当年就有24 户96人搬下山来,后来又搬下来—部分,先后共有200多人下山,安排在平原的11个村,发展新的经济项目,逐步实现了脱贫致富。市新四军研究会还先后集资50多万元,建立了许岙战争纪念室、纪念碑,建造了杨奚烈士墓和虞北烈士英名录碑廊,教育后人。在上虞市委与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该市新四军研究会的老同志们表示,要尽他们的最大努力,为进一步开发老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