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党史资料,常要拜访一些老党员、老干部和老职工。为此,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到了所在县城的不少“老年之家”。
所到各“家”,“家境”各异。有的“家”窗明几净,报刊满架,棋牌齐全,笔墨齐备,活动正常,“人丁兴旺”。
然而,也有一些“家”不像“家”,徒有其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
一是“有家难归”。不少“家”常是“铁将军”把门,人来难入。偶有上级来人检查,抑或友邻慕名前来参观,这才“开门大吉”。
二是“家徒四壁”。有些“家”,“家”贫如洗,脏兮兮的桌椅缺胳膊少腿,棋子残缺不齐,扑克洒落一地,几张破旧的报纸斜躺在报架上。
三是“家、室混杂”。很多“家”,开始挂的是“XXX老年之家”的牌子。可不久,门口却又增添了几块诸如“会议室”、“信访接待室”之类的牌子。如此“家、室混杂”,可谓“共挤一堂”。
家,是温馨的港湾;“老年之家”,是老年人活动的场所,精神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希望各地“老年之家”,都能办得像个“家”,并立下几条“家规”,真正做到名实相符,定期开放,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使老年人有“家”可归,居“家”自乐,以“家”为荣,我爱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