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期●征战纪事●

上海人民和她的子弟兵在一一江山岛战斗中

作者:史洪 时雁

2005年月1月18日,是著名的一江山岛战斗胜利五十周年。在这次战斗中,上海人民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战斗展开前夕,摆在前指司令员张爱萍将军面前最大的难题是登陆装载工具远远不够,海上掩护、打击力量也相对比较薄弱。鉴于此,他一方面要求华东海军成立“找船小组”,沿江沿海找船,同时还亲笔写信给上海市委领导同志求助。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陈丕显与张爱萍是战争年代久经考验的老战友。接到张爱萍的求助信后,他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亲自到江南、求新等几个船厂和炼油厂、港务局、打捞公司等单位作了动员和部署,具体落实了有关事项。
  当时,上海的工人阶级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前线的热情非常高涨。任务下达以后,工人们纷纷要求为支援前线出力,并提出了“要船有船,要人有人”的战斗口号,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船艇的抢修与改装。由于工人们连续奋战和忘我劳动,自头年的11月21日到次年的1月15日,经过短短的55天的日夜苦干,就汇集了68条船艇,还修复了110艘登陆艇,加上当时已军管的上海船厂,总计先后4批汇集了各类战艇461艘。江南造船厂甚至连接送职工上下班的交通艇和电焊工程施工船也被征用了。与此同时,上海还组成了由43名同志参加的机动抢修队,分两批随部队参战抢修。
  在船艇出厂的同时,上级要求配备24名支前船艇驾驶员随部队参加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工人们感到为国出力的时候到了,踊跃报名的人数远远超出上级要求的人数。其中就有当时新婚不久的“江南3号”登陆艇副驾驶张锦华。战斗打响后,张锦华他们驾驶着登陆艇在炮火的掩护下冲向登陆点。在接近滩头近400米距离时,敌人的炮弹与机枪的子弹像暴雨般落到了他们驾驶的登陆艇周围。驾驶室的玻璃被打碎了,炮弹落到甲板的船舷旁。他们沉住气,机警地将登陆艇驾驶到目的地。在战斗中,有一艘登陆艇在即将登陆时机器突然发生了故障,敌人的炮火趁机就集中到这艘登陆艇,如不立即排除故障,势必给战斗带来严重损失。驾驶这艘登陆艇的司机金兰生师傅不顾个人的安危,凭着自己熟练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迅速排除了故障,追上了先头部队。部队返航时,张锦华他们发现一处山头上敌人的一个碉堡还在向外打枪,在取得指挥员的批准后,用部队发给他们的冲锋枪向这个顽抗的敌碉堡猛烈扫射,掩护登陆兵向山头冲锋,直到占领这个高地。驾驶员张宝善受了轻伤,医务人员要为他包扎,他只说了句“没关系,你去关心重伤员吧!”随后又继续工作。司机王阿华的裤子被子弹打了好几个窟窿,他只当没事,仍勇敢地投入战斗。战后,24名支前工人师傅全部受到了上级的奖励,其中有4人被评为二等功臣,15人被评为三等功臣,5人受到嘉奖。
  在战斗中,上海人民的子弟兵一八O团五连2号艇曾被敌人的炮弹击中起火,暗堡里的敌人乘机猛烈扫射,突击排一时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在这紧急关头,机枪班班长吕有库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不幸身中数弹,肠子也流了出来。他以惊人的意志一面用手紧紧捂住肚子、一面紧扣扳机继续向敌人猛烈射击,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工兵战斗组长袁大瑞在用速爆杆炸开敌人铁丝网时,自己也被炸昏。醒过来后,他不顾自己的伤痛立即跳起来和步兵一起冲上了山坡。这时,他发现敌人的一个火力点里有三个敌人正在用轻机枪和冲锋枪的火力封锁我步兵进攻的通路,便机智巧妙地绕到这个火力点的侧后,掏出手榴弹正要投掷时,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右腿。他顾不得伤痛,一只手拿着手榴弹,另一只手从伤员手中接过冲锋枪,拖着伤腿仍然朝敌人的火力点扑去。敌人的火力点很快就被消灭了、我登陆步兵潮水般向山头阵地涌去。袁大瑞却又一次昏了过去。一七八团一营二连在向190高地冲击时,一度被敌人暗堡里的机枪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这个敌人的暗堡仅高出地面30厘米,而且暗堡的洞口和射击孔上都蒙着一层铁丝网,手榴弹甩不进去,使用爆破简也未能奏效。该连的57无后座力炮班班长为了选准最佳射击角度,毫不迟疑地将炮扛在自己的肩膀上,不顾炮弹发射时对自己肩头的巨大压力,向敌堡勇猛射击,从而一举摧毁了敌人这个十分隐蔽的暗堡,为部队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在这次战斗中,有四名上海籍的指战员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永远定格在了一江山岛上。最令人难忘的是一八0团二营七连文化教员陆世才,他扛了一箱子弹与同志们一起冲上了滩头,突然遭到半山腰敌人一个暗堡火力的压制,连队被阻拦在一片开阔地上。一时间,部队伤亡很大, 不少战友牺性了。满腔怒火的陆世才爬到已牺牲的战友身边,拿起烈士的冲锋枪向敌人猛烈射击。敌人的火力很快就被压制住了,陆世才也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壮烈牺牲。战后,陆世才被追认为二等功臣。
  在纪念一江山岛解放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忘不了上海人民和她的子弟兵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