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期●历史研究●

新四军天目山自卫战的缘起、战况和意义

作者:郑树森



1945年2~6月,新四军在天目山地区进行的反顽自卫战(以下简称“自卫战”),以少胜多、三战三捷,成为我军战史上运动战、歼灭战的经典范例。

缘 起

1944年秋,侵华日军调整兵力部署,将进犯浙赣铁路的部分兵力转向东南沿海,分别进占温州、福州。蒋介石为保存实力、准备内战,下令国民党部队撤退,粤汉铁路沿线及其以东广大地区即将成为沦陷区。

为形成有利的战略反攻态势,中共中央指示华中局和新四军在巩固现有地区外,应将中心工作放在太湖西南岸,打通与浙东的联系,积极向东南沿海发展。时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主动请缨。12月中旬,新四军第1师第3旅誓师南征,分两路从仪征、扬州附近趁夜幕迅速渡江,穿越丹北和茅东等日伪岗哨林立、碉堡棋布的“清乡”区,与在苏南的新四军第6师第16旅会合。

1945年1月13日,苏浙军区在长兴成立,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未到任),统一指挥苏南和全浙部队。为便于指挥,军区将所辖部队编为3个纵队(第6师第16旅为第1纵队,浙东游击队为第2纵队,第1师第3旅为第3纵队),每个纵队辖3个支队,并作出“向东南发展”的部署:第1纵队进驻安吉、递铺以东及余杭以北地区,控制莫干山及杭嘉湖日占区后方,作为向浙东发展的基地;第3纵队以7、8两个支队,进至泗安、广德、誓节渡以南地区,配合第1纵队行动,9支队在广泗公路两侧地区掩护后方交通;第2纵队继续巩固四明山地区,逐步向西发展,策应主力南进作战。4月,南下的苏中军区教导旅3个团被编为第4纵队。

苏浙军区进军苏浙皖边区、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的行动,让国民党顽固派如坐针毡,趁机调集部队,反复阻扰、进攻新四军。苏浙军区被迫于1945年2~6月,在以天目山为中心的区域内进行了3次反顽自卫战。

战 况

处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因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又称东、西天目山:位于临安、宁国两县交界处名东天目山;跨涉临安、孝丰、宁国三县处名西天目山。抗战时期,国民党在此地区驻有相当一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同苏南新四军对峙。自卫战的主战场在天目山区腹地(临安、於潜、孝丰)及广德、新登,与之毗邻的宁国、绩溪两县部分区域则为分战场。笔者据有关资料,分述三次战况。

第1次(2月10~18日) 。2月10日,第1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率部从长兴槐坎出发,12日闪电进至武康、递铺一线,沿途打击安吉、梅溪等地敌伪,乘势控制武康、德清两城;第3纵队主力进至誓节渡、广德、泗安一线,9支队进至广德、泗安公路南北地区,以掩护后方交通。国民党第3战区司令官顾祝同调集5个团(28军62师3个团、忠义救国军和浙江保安纵队各1个团),交由62师师长刘勋浩指挥,进攻新四军第3纵队,企图在富春江以北及孝丰、莫干山地区将新四军分割围歼。14日,刘勋浩指挥顽军5个团兵力,在广德和孝丰边境的韦村、唐流,向第3纵队7支队发起围攻。7支队坚守桃花山、杨家山阵地,多次击退敌军的进攻。15日,军区急调第1纵队参战,第3纵队亦全线出击,两纵队在鄣吴、景坞、上堡、西亩、渔溪口、西圩、大王坑、报福坛一带击溃顽62师和忠义救国军的数次进攻。17日,残敌向天目山和宁国逃逸,新四军乘势解放孝丰城。此役,军区部队第3纵队伤亡269人,营教导员孙振国牺牲,共歼顽军1700余人。

第2次(3月1~26日)。3月1日,国民党第3战区复令28军调集192师、52师、62师各一部,以及忠义救国军挺一纵、浙江保安四纵等共12个团,进击新四军。4日,28军军长陶柳指挥顽军分四路合击孝丰城,企图将军区部队逼离天目山以北地区。5日夜,忠义救国军一部向徐沟败退,其中1个连在磻溪附近被7支队全歼。6日,军区部队在孝丰城南坝山、孝丰西南渔溪口、孝丰北部,以及广德石鼓山、乌石山、牛山、八卦山一带阻击,第1纵队和第3纵队1、2、8支队在渔溪口击溃忠义救国军。7日夜,对西南侧之顽军主力发起全线出击。8日,我军在报福坛西面的黄泥冲和杭垓东面的吉川坞,歼灭顽军192师、52师6个营。10日起,我军乘胜攻占章村、孔夫关、羊角岭、潘村,迅速进占东、西天目山。坚守石鼓山阵地的8支队第3连击退顽军6次进攻,激战7小时毙伤顽军200余人,指战员大部壮烈牺牲,仅剩13人固守阵地。15日,第3纵队一部于广德杨滩、月湾街、前程铺、独树街一带,歼灭驻守月湾街的浙江保安纵队7团3大队大部,生擒其大队长;全歼据守独树街的1个连。24日,新四军第1纵队分两路向临安进军,25日解放临安县城,成立中共临安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第2次反顽战役结束,我又歼敌1700余人。

第3次(5月29日~6月26日)。5月下旬,李觉(时任国民党25集团军总司令)调集近7万兵力,对苏浙军区部队发起进攻。为确保与转战浙东的第2纵队的联系,第1纵队1支队、3纵队7支队、4纵队10支队3个主力团,于5月29日晚向顽军79师发起反击;6月2日,1支队(即48团)攻占新登县城。顽军组织两个师以及全部英械装备的国际突击第1纵队(师编制)共约10个团进行反扑。我1支队英勇还击,团长刘别生至前沿指挥,我军歼突击纵队1个营(团编制),俘其营长。刘别生在虎山骑马石边大树下观察敌情时,不幸中弹牺牲。经两天一夜激战,我军共歼敌突击纵队2个营及79师一部约2200余人。

新登战斗后,国民党第3战区不甘失败,调集14个师、42个团共6.6万余人,寻求决战,而苏浙军区能集中的兵力仅3个纵队的9个支队共2万余人。为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作战,军区部队主动撤出新登、临安和天目山,集结于孝丰境内。6月19日,顽军将10个师、28个团共约4.6万人集结于一线,分成左右翼两个“进剿兵团”向孝丰进击。左翼兵团辖52师、33旅及146师一部,指挥官为江南苏皖边区绥靖指挥部司令兼江南行署主任刘秉哲,自於潜、宁国向东北进攻;右翼兵团辖国际突击纵队第1、第2队及79师等,指挥官为国际突击纵队副司令胡琪三,由临安向北进攻。新四军占据有利地形,以小部兵力正面防守,阻滞、消耗顽军,主力则隐蔽集结,伺机突击。19-21日,第1、第3两纵队集中6个团(支队),在孝丰县城西北之八卦山、日回山、西圩市、小百店(属广德县)、虎岭关等地,向顽军左翼兵团突击,一举歼灭顽军52师主力和33旅一部,击毙52师副师长韩德致,指挥官刘秉哲仅以身免,仓皇逃窜。22日晚新四军第1、第3、第4纵队分三路,在孝丰城以东孝子桥、剑山、灵峰山、水口、井村、大毛山等地,包围顽军右翼兵团,伏兵齐出、穿插分割;23日16时发动总攻,歼灭号称“王牌军”的国际突击纵队1、2队全部和79师大部,击毙顽79师参谋长罗先觉、突击一队少将司令胡旭旺,共歼俘顽军6800余人。6月26日,第3次战役结束,我军毙、伤、俘顽军8000余人(其中在孝丰境内6300余人),军区部队伤亡1300多人,2支队政委丁麟章牺牲。新四军重返临安后,7月2日苏浙军区各部队撤离,回根据地休整。

三次自卫反击战期间,绩溪、郎溪、宁国地方游击队也积极配合、直接参战,群众踊跃支前。

意 义

天目山战役中,国民党顽军在兵力、兵器上都占绝对优势。苏浙军区粟裕、叶飞、王必成、陶勇等指挥员首次面对国民党正规军,灵活运用运动战、山地战、歼灭战,歼敌1.2万余人。这次自卫战的意义至少有以下两点:

一是开创了浙西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以天目山为中心的浙西根据地(北靠苏南,西连皖南,东接杭嘉湖平原),包括郎(溪)广(德)长(兴)、天(目山)北、天(目山)东、杭嘉湖4个地区;巩固发展了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使之成为东起淞沪、西至芜湖、北接长江、南达天目山区,辖19个县级政权的根据地。浙西和苏南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人民解放军大举跃进东南和解放京沪杭的战略基地;打通了与浙东的联系,为1945年8月浙东游击纵队发起对日、伪军大反攻准备了条件。

二是天目山战役,在我军各大战区中率先完成从抗战时期的分散游击战向大兵团运动战的转变。新四军巧用调虎离山、诱敌深入的战术,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或以各个击破、集中兵力围歼的战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解放战争时期大规模兵团作战提供了经验。战役中,新四军广大指战员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辉耀军史,激励后世。

(编辑 韦 潇)


上一篇:封底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