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观
慷慨解囊,捐资赞助公益事业、慈善活动、希望工程的人,确实多起来了。这是社会公共道德水平上涨,文明环境优化的反映;也是先害起来的人渐多,至少是人们手头开始宽裕的现象。
贫困生有了上学的机会,无力就医的濒危病人有了生机,善行义举是只嫌其少,不怕多的。
多元的动机
捐献的动机与目的,从来都是多元化的。祥林嫂到庙里捐门槛不是“乐助”,只是“苦助”;用阶级的眼光看富人济贫,也只是为了掩盖矛盾。只有全社会的互动的捐献,并且蔚为风气,才是急公好义的新风习,新道德。
无名氏
我国善行义举有个传统的模式:捐了钱不留名姓,只称“无名氏"。无名氏是善人义士共同的符号,代表着一种高尚的自尊,谦卑和不求人知的爱心。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一个小朋友,拾金不昧,或搀扶盲人过街,或助人脱险时,也不留名,只报:“我叫雷锋。”
处处留名
无名诚可贵,留名又何妨。捐出善款要个冠名权,仍是应予肯定的好事。但芳名不宜到处留,留多了分母愈来愈大,分子愈来愈小,得不偿失。
大气与小气
“文企联姻”,曾经是大款为提高自身身价品位、赞助文化事业的一种尝试。但往往急于求成,要求对方反馈、回报,至少也得冠以企业之名,为老板唱唱“堂会”,终于不欢而散,姻亲反目。
外国大款比较大气,只以基金会之类名义出面资助,斥资千百万,却从不轻易露面。此类洋无名氏的手段,土大款不妨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