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期●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

高玉宝学雷锋

作者:雷鸣

半个多世纪前,高玉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出版发行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这位蜚声中外的名人学雷锋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高玉宝在长期的学雷锋活动中,续写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

  “磨刀师傅”
  高玉宝有一手绝活——磨刀,沈阳军区大连第二干休所及附近的群众都亲切地称他“磨刀师傅”。
  有一天,干休所的一位老同志拿着一把菜刀叩开了高玉宝的家门,表情为难地说:“高老,这把刀是我们老两口当年结婚时买的,刀把断了,舍不得扔,想留个纪念。” 高玉宝明白了他的来意,接过菜刀看了看说:“好说好说,我想办法给你修好。”这位老同志走后,他走进仓库,选了一个美观耐用的电木做了一个刀把换上,又将菜刀磨得锃亮,老两口看了很高兴。
  每逢过年过节,“磨刀师傅”高玉宝就更忙了,他穿上工作服,把磨刀工具和长条凳搬出来,干休所的一些老太太和小媳妇们拿着菜刀排起了队。为了不耽误大家过节用,年逾八十岁的高老经常挑灯夜战。晚上躺在床上腰酸背痛,可他一想起雷锋就浑身是劲,第二天依然上阵磨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高玉宝还是手艺很不错的木匠和技艺高超的电器修理师。他自费购置了各种工具,一些老同志和驻地附近群众有什么困难,都愿意请他帮忙。有个老干部的进口热水器喷头坏了,市场买不到合适的,高玉宝制作了一个换上。谁家的锅底有漏眼,他上门用铆钉铆上;谁家的小孩车轱辘不转了,经他一修就好了,人们称他是活着的老雷锋。
  “半夜饺子”
  小说《高玉宝》中“半夜鸡叫”的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半夜饺子”的故事。上个世纪60年代末,在北大荒下乡的上海6名知青乘船路过大连时很想见见高玉宝,想当面得到他的教诲。
  那天早上,6名上海知青在大连下船后,经多方打听叩开了高玉宝的家门。当时这些小青年囊中羞涩,食宿遇到了困难,高老便把他们留在家里吃住,向他们讲述雷锋的故事,鼓励他们走雷锋成长的道路,临行前高玉宝决定包吉祥饺子为他们送行。小青年饭量大吃得多,于是高玉宝和他的老伴姜宝娥半夜悄悄爬起来剁肉包饺子。早上知青们起来吃上满口溢香的饺子时,才知道两位老人半夜起来给他们包饺子,他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深切感受到高玉宝家像春天般的温暖。在那个粮肉油菜紧缺的年代,请6个知青吃顿饺子谈何容易?
  免费“招待所”
  高玉宝每年一半时间应邀去全国各地作报告,同各地青少年保持着来往。1992年7月,经常同高玉宝保持书信往来的河南濮阳的王明华同学来信说,他们班级一些同学要到大连举办夏令营活动,请高爷爷参加。
  此时,高玉宝刚从外地回到大连,正准备去给刚刚病故的姐姐奔丧。高玉宝姐弟之间感情很深,母亲去世早,姐姐像母亲一样照料他的生活,姐姐不幸病故了,若不去从感情上说不过去。可是他又一想,孩子们从很远的河南来到大连,见不到自己会有失落感,想来想去最后决定留下来,他给姐姐家人打去电话,寄去200元钱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几天后,高玉宝去火车站把13名河南来的中学生接到家里,给孩子们烧水洗澡、煮鸡蛋。白天高玉宝领着孩子们到海边游览,参加他们的夏令营活动,晚上孩子们吃着美味海鲜,听高爷爷讲雷锋的故事。孩子们高兴地说:“今年夏令营活动最开心、最有意义。”离别时,当他们知道高爷爷的姐姐病故而他因接待孩子未能前去时,都动情地扑到他的怀里哭了起来。
  每年夏天,全国不少青少年到大连旅游,常常找不到食宿处,高玉宝像雷锋那样助人为乐,把一些求助的小客人留在家里吃住,高家成了孩子们的免费“招待所”。
  “收礼”
  高玉宝经常去全国各地作报告,在市场经济下,有人说高玉宝作报告“发”了。有一次,高玉宝到一所大学作报告,遇到了一位教授,他问高玉宝:“我作报告每小时100元,你是大名人,作一场报告多少钱?” 高玉宝笑了笑说:“我是义务作报告,一分钱不收。”几十年来,高玉宝以雷锋为榜样,不收礼金,不收礼品,也不吃请,受到了社会赞扬。
  其实,高玉宝作报告有时也“收礼”,不过他只收三样礼物:红领巾,鲜花,聘书。红领巾他签名后送给品学兼优的学生,鲜花送给勤奋育人的优秀教师,聘书留给自己当作关心下一代的联系点。高玉宝在学雷锋活动中写下诗句:“雷锋和我同命人,共产党来得生存,你为祖国献生命,我做你的接班人。”他在学雷锋中努力实践自己的誓言,续写了许多学雷锋的故事,荣获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近几年来,高玉宝拿出4万多元购买了《高玉宝》、《雷锋的故事》等书籍赠送给广大青少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各地,义务作报告4000多场,听众390多万人。全国有16个省市的学校聘请高玉宝为校外辅导员、名誉校长、德育教授等,30多所学校成立了“高玉宝班”、“高玉宝中队”、“高玉宝读书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