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1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江都塘头镇诞生,陈毅任指挥兼政委,粟裕任副指挥兼参谋长,刘炎和钟期光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部队统一整编为3个纵队,共7000余人。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为第一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完成了历史使命。
一、组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是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的战略举措
苏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向南可以与江南抗日根据地相呼应,扼制长江下游,直接威胁南京的日本侵略军总部和汪精卫伪政府;向北、向西发展,可以与山东、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连接,分别直通华北、中原。控制苏北,对于发展和积蓄抗战力量、打击日寇、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投敌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在给新四军的第一个“五四”指示中指出:“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中共中央从全局的高度,把苏北作为新四军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是一个带有战略性的决策。1940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对新四军发展方针的指示》中指出:“江南陈毅同志处应努力向苏北发展。”2月,《中央、军委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中指出:“陈毅猛烈发展苏北,坚决肃清反动,坚决建立政权,扩大军队二万至三万,建立巩固根据地。”1940年5月4日,党中央毛泽东发出了《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动顽固派的进攻》的第二个“五四”指示。中央一系列的指示都要求新四军应迅速向苏北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陈毅率领新四军一支队挺进苏南敌后,在创建茅山根据地的同时,为新四军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作积极准备。
丹阳整编,为渡江北上作军事上的准备。1938年6月,陈毅派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带领20多名军政干部,将管文蔚领导的丹北抗日自卫团扩充改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管文蔚为司令,张福前(张震东)为参谋长,郭猛为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支队,为渡江北上扩充了力量,作了准备。
架起“跳板”,建立江北桥头堡阵地。挺纵先后抢占扬中、新老洲作为渡江跳板。9月,二支队首渡长江,登上江都三江营地域;10月,挺纵一、二、四支队在政治部主任郭猛的率领下,攻克三江营,从而使三江营、大桥一带成为新四军渡江北上的桥头堡。
渡江北上,开辟苏北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挺纵三支队渡江北上,到达江都“三桥两荡”(吴家桥、网子桥、三墩桥、焦家荡、花家荡)地区,部队设防于仙女庙以东、通扬运河以南至长江边等地。2月,在吴家桥地区成立了苏中地区第一个党的县级组织——中共江都县工作委员会,5月组建中共苏北工作委员会,7月改为中共苏北临时特委,10月正式组建中共苏北特委,开辟了苏北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扬中合编,猛烈发展苏北。1939年11月,由叶飞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与管文蔚领导的挺进纵队合编,成立新四军挺进纵队,管文蔚任司令,叶飞任副司令兼政委,下辖4个团。12月,新四军挺进纵队除二团在苏南坚持斗争外,其余部队在叶飞等率领下渡江北上到达江都“三桥两荡”地区。在吴家桥一带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发展到2000余人。
打击日伪军,新四军在苏北声威大震。1940年2月8日,正值农历正月初一,日伪军出动400余人,从仙女庙出发,袭击大桥镇。新四军挺进纵队干部战士冒着大雪,连夜在大桥镇西北花家荡、曹王寺一带伏击。此战击毙日伪军数十人,缴获“三八式”步枪20余支,轻机枪1挺。这一仗是新四军北渡长江的首次战斗,被誉为“新春大捷”。
郭村保卫战,取得军事政治双重胜利。6月28日至7月4日,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纠集所部13个团一万余兵力,重重包围郭村,企图消灭新四军挺进纵队。新四军在郭村只有2000余兵力,在叶飞指挥下,经过7天浴血奋战,击退了来犯之敌,解放了塘头,取得了郭村保卫战的胜利,为新四军东进和击败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奠定了基础。
二、苏北指挥部塘头整编,确立了东进抗日的战略发展方向
郭村保卫战胜利后,陈毅接连发出两道指示:一是筹建地方抗日民主政权;二是指示粟裕速率主力部队渡江北上。7月7日,苏北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江都县政府在塘头成立,第一任县长惠浴宇。8日,粟裕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其第二团、新六团和江抗第二团等主力部队从三江营渡江来到吴家桥地区,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胜利会合。自此,新四军江南主力和指挥部的工作重心转移至苏北地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7月12日,在江都塘头镇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部队统一整编为3个纵队,总兵力7000多人。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第2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先胜。整编后,苏北指挥部随即发布政治动员令,提出团结、抗战、反顽口号。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凡扬子江以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统须在一年以内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的总战略,毛泽东主席关于“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晌,独立自主地放手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的指示精神,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确立了东进黄桥地区,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三、黄桥决战,为夺取苏中抗日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的苏北,敌、顽、友、我四种军事力量并存,形势错综复杂。日本侵略军占领着沿长江、运河一线的几个重要城镇,广大敌后地区大都为国民党所统治。韩德勤是反共顽固派,盘踞兴化、东台、盐城一带,自诩拥兵10万,执行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驻守泰州及其附近地区的李明扬、李长江部下辖7个纵队3万余人,还有在曲塘一带的税警总团陈泰运部,都是地方实力派。而新四军在江都吴家桥、塘头、郭村一带,总兵力只有7000余人,无论从人数、装备和地盘上说,都是名副其实的“老四”。
陈毅从整个苏北军事力量对比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击敌、联李、孤韩”的发展苏北的方针。
1940年9月30日,韩德勤调集26个团,总兵力3万余人,组成右、中、左三路向黄桥进犯。新四军在黄桥地区总共只有7000余人,而实际战斗部队不过5000人。
黄桥战役自10月3日起至10月6日胜利结束,共歼灭韩德勤部1.1万余人,敌第89军军长李守维溺毙,独立第六旅旅长自毙。我军俘虏敌团以上军官3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新四军乘胜追击,进占海安、东台等地。在整个战役中,“二李”和陈泰运部始终保持了中立。10月10日,苏北新四军部队前锋与黄克诚率领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先头部队,在东台县白驹镇会师。
黄桥战役的胜利是新四军历史上空前的胜利,是新四军发展苏北的关键之仗。此战胜利并与八路军会师,使苏北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华北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连成一片,标志着新四军、八路军协同发展苏北敌后的战略任务已达成,新四军在苏北已经取得了实际的抗战领导地位。
四、大力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苏中抗日斗争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到达黄桥地区后,指挥部与军分委联合下达了《对于创建黄桥大根据地的指示》,着重指出:“目前的工作任务是积极充实主力,严格整训部队,努力民众运动,建立民主政权工作的基础,随时准备迎接反‘扫荡’、反‘摩擦’的胜利。”苏北指挥部派出干部、民运工作队和服务团,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辟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8月上旬,成立南通、如皋、靖江、泰县临时行政委员会,管文蔚和陈同生分任正、副主任,建立泰县、如皋、靖江、泰兴四县的抗日民主政府。行政委员会颁布了抗日民主施政纲领、“二五”减租法令和群众团体组织法。各地相继成立了工抗会、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商抗会等群众抗日组织,党、政、军、民各项工作迅速展开。苏北指挥部还成立了苏北军政干校,吸收大批知识青年学习培训,培养军政干部。出版《抗敌报》苏北版,宣传党的抗日主张。9月上旬,成立中共苏北区委员会,陈毅和陈丕显为正、副书记,统一领导苏北地区的抗日斗争。
姜堰会议赢得政治上的主动。为进一步争取社会中、上层人士,表明共产党、新四军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愿望,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建议召开苏北各界军民代表会议,共商抗日大计。9月27日,各方代表云集姜堰,苏北军民代表会议在姜堰曲江楼召开,只有韩德勤拒绝赴会。会上,陈毅阐明共产党和新四军团结抗战的坚定立场,为顾全大局,忍让求全,愿意让出姜堰,以表示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决心。姜堰会议的召开,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发展苏北,打开华中敌后抗日的新局面,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召开苏北抗敌和平会议。黄桥决战胜利后,10月9日,陈毅率苏北指挥部进驻海安。为团结、争取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建立苏北抗日统一战线,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定在曲塘召开苏北抗敌和平会议。10月30日,苏北各界代表齐聚曲塘,新四军代表陈毅、管文蔚、朱克靖,八路军南下部队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地方实力派李明扬、税警团总指挥陈泰运,地方士绅代表韩国钧、朱履先、王伯康等,以及南通、如皋、海安等12县的代表共30余人参加和平会议。陈毅在会上提出团结抗战6点意见,韩国钧在发言中进一步赞扬我党我军,李明扬也要求休战言和。会议提出以利全国抗战等4项临时办法和8项基本改造苏北局势办法。苏北抗敌和平会议的召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新胜利。
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迁驻海安后,为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政权,于11月15日召开了苏北临时参政会,参加会议的有高邮、泰州、扬中、南通、盐城、兴化等14个县的各界代表推选的临时参政会议员,共388人。其中,各党派、各阶层人士、知识分子、绅商代表占半数以上,共产党员代表只有72人。会议讨论了团结抗战、实行“二五”减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等重大事项,通过了《施政纲领》和团结抗战,改善人民生活,建设新苏北等决议。决定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管文蔚任主任。选举黄逸峰为议长,朱克靖、朱履先为副议长,公推韩国钧为名誉议长。会后,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各县,先后成立了参政会,建立“三三制”政权。
1940年11月7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和八路军第5纵队司令员黄克诚到达海安,共商华中根据地的建设大计。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简称华中总指挥部)在海安成立,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任政委,华中抗日武装形成一个整体,苏中抗日斗争进入新阶段。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虽然仅存在6个月,但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北上东进开辟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取得了军事和政治的重大胜利,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四军军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