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30多年转瞬即逝,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儿已经成家立业……
我父亲生在上世纪70年代,是改革开放历程的见证人,而90年代出生的我则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当我挑食偏食这个不吃那个不吃时,父亲会发火训我:“你别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像你这么大时想吃还吃不上呢。”我总会苦着脸说:“讨厌,又给我上忆苦思甜课了。我吃还不行吗?”听我这样说他不免抱怨:“现在的孩子呀,真难伺候,嘴吃得这么刁,成天挑三拣四的,哪像我们小时候,管它吃什么,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哪来的这么娇气。”母亲则在旁打趣地说:“时代在进步嘛,你小时候没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也没条件让你挑剔,你当然只求吃饱就行。现在咱都小康了,有条件让她选择她想要吃的,你就依着她吧。”是啊,现在的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父辈们儿时生活的艰苦我们很难想像得出。父亲曾追忆小时候写作文《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想着想着不禁哑然失笑。他说:“那时的生活充其量算是酸甜吧,你们现在的生活才真正比蜜甜呢!”父亲的一席话让我想起曾经在《杂文选刊》上看到的一幅漫画,描绘的是一位现代妈妈在给自己的孩子喂鸡蛋时,孩子把脸扭到一边不理不睬。妈妈不无感叹地说:“过去是孩子哭着求妈妈煮一个鸡蛋吃,现在却是妈妈哄着孩子吃一个煮鸡蛋。”小小的幽默,给人以深长的意味,不尽的思索。如果说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由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的进步更是取得了飞跃。
父亲童年时,祖父母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对父亲的学习成绩要求和期望都不高。当时同村人之间攀比的是谁家有几个劳动力、一天能挣几个工分。改革开放后,观念不断更新,同村人之间攀比的则是谁家在外面赚了钱,盖了楼房,等到这些都比得差不多了,才比起了谁家的孩子考取了大学、有出息之类。那时候,祖父母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行动上的不支持,父亲刚上小学的那两年,同伯伯姑姑共用一个书包,到校后先把自己的书本和纸笔拿出来,放学之后再分别放进去,直到后来伯伯姑姑辍了学,他才一个人拥有了那个书包。那书包是曾祖母用各色布头布角精心缝制而成的,无规则的布块组成了各色的图案,看上去有一种自由组合的美感,布料虽说都是粗棉大布,可它厚实耐磨。父亲从小学到初中都是背着它上学,直到初中毕业。遗憾的是那个书包已经在他生活的辗转中遗失了。而现在的我,每个学期开学都要买一个新书包,式样一个比一个新颖别致、精美时髦……
父亲童年时家里小孩子多,生活艰苦。祖父母忙着地里的农活顾不上他们,他们只能自食其力,放学后有时还得给祖父母做饭。父亲的衣服、鞋子都是伯伯们穿过的,破了就补补再穿。真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而父亲在家排行老五,衣服上的补丁数就可想而知了。父亲小时候在家是不穿鞋子的,都是光着脚丫子嬉戏在田间地头。他的第一双鞋子是上小学时祖母走了3个多小时到镇上买的。看着祖母因急于赶路而满脸通红,鬓角流汗气喘吁吁的模样,父亲便异常珍惜这双鞋子,只有上学时才舍得穿,平时都挂在床头。而现在我们,穿着从头到脚都是名牌,什么安踏、李宁、耐克……
两代人的童年生活,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我们快乐地分享着改革开放不同阶段带来的成果。面对能够吃上丰盛的食品,穿上时尚的服装,用上先进的电脑,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的我,父亲不苛求我按照他儿时的方式生活,但也不允许我丢弃勤劳节俭的传统。唯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