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园之园”:圆明园历经150年建设而成
圆明园,集中华古典园林之大成,吸纳欧洲庭园艺术的元素,汇聚奇珍异宝,丰厚文物典藏,移天缩地,巧夺天工,傲视东西,世罕其匹,实至名归地赢得了“万园之园”的美誉。如此美物的得来,自非一朝一夕之工,它以清康熙朝为起始,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皇帝150余年不断经营而成。
在初始阶段,它不过是康熙赏给四皇子雍正的一座赐园。被尊崇为“佛心天子”的康熙帝,赋予它一个颇具梵味的命名“圆明园”,令人不由得想起释典故事:悉达多太子出世后,有人预言其将大彻大悟,当证“圆明一切智”。雍正登基之后,作为皇帝常居与行政之所,圆明园得到了空前的扩建。后继的乾隆踵事增华,圆明园不仅在那时期最终完成了40主景,而且还向东扩建了长春园。长春园于1749年并入圆明园。乾隆六次南巡,为移植江南园林精华进圆明园,开辟了通渠。嘉庆帝斥巨资兴修了位于圆明园东南的绮春园,1772年该园并入圆明园,由此形成了“圆明三园”的格局。
“圆明三园”,构成了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它占地5100亩,约3.4平方公里,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圆明园的主园,以40景著称于世。今人津津乐道的长春园的西洋楼区,位于古典园林外的北墙外,大水法、观水法、海晏堂、谐奇趣、万花阵等西式园林建筑自成一系。
道光、咸丰两朝,内忧外患连绵不绝,特别是来自海上的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之威胁,使国家、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然而,素以俭省著称的道光帝仍豪掷金银于圆明园,数数兴建大戏院。咸丰朝,太平军起,舳舻千里,直取南京,洋人屡起事端,战事频仍,军费开支陡增,维持庞大皇家园林的正常运作已是捉襟见肘,但整修添建之事从未停止。就在圆明园遭厄的1860年,上半年还在装修不停。
9月22日,咸丰帝正是从圆明园起驾,出长春园大东门,仓惶前往热河行宫避难。
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遭劫的历史背景
咸丰帝遁走热河,缘于英法联军近逼京城。对于清王朝而言,此番遭受西方列强的打击,其势凶狠更甚于前回。此次战争实质上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其肇因仍与西方对华走私鸦片脱不了干系,故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贸易合法化的企图,与入城冲突、增辟通商口岸、公使驻京,以及修约冲动等多重问题交织的结果。第一次鸦片战争祸起于英商向中国走私鸦片,输出毒品终非正当之事,《南京条约》签订时未对此后的鸦片买卖作出明确规定。然而,英、美驻华公使、领事对英商走私鸦片采取纵容的态度,利用领事报关制度予以庇护,甚至出动军舰加以保护,致使烟毒在中国进一步泛滥。藉此扭转贸易逆差的英、美等国,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之心与日俱增。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西方列强不惜付诸武力。
此外,西方列强还有意增辟通商口岸,以利商品倾销;谋求公使驻京,便于同清王朝中枢机关直接交往。所有这些都触发英、法、美等国对华发起“修约”冲击。外交斡旋的失败,使西方列强愈增寻隙报复之心。英人入广州的纠纷愈演愈烈,大有成为战争导火索之可能。《南京条约》赋予了英国领事入住五口通商城市的权利。广州民众的抵制,使英人入城举步维艰。负责夷务的耆英等人乘势玩弄“揖民攘夷”的把戏,将英人进城时间表一拖再拖。1847年4月1日~3日,在好战的英国外相巴尊麦(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的唆使下,驻华公使德庇时发动英军900人攻占虎门、珠江的主要炮台,耀武扬威,恣意破坏,算是薄施惩戒。在闻讯道光帝褒奖拒夷的广州官民后,巴尊麦更是怒不可遏地表示:“我们被迫再给中国一次打击的时刻正在迅速到来……”
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1856年发生的亚罗号事件与马赖神父事件,最终成为英法侵华的口实。那年10月8日,中国官兵奉命登船缉拿海盗,并扣留了亚罗号。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以这艘中国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航行执照为由进行干涉,指责中方“擅捕”,并罗织中国扯下船上所悬英国国旗的罪名。年少就漂洋过海到中国讨生活的巴夏礼,洞悉清政府的虚弱,交涉过程颐指气使,肆无忌惮,结果颇受冷遇,于是,断然将问题交与军方解决。战云刹那密布广州城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10月23日,英国舰队越过虎门,攻击广州。此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误判形势,消极周旋。翌年3月,英国政府指派额尔金伯爵为高级专使,准备对华正式用兵。紧接的4月,法国也指派葛罗男爵为高级专使,领兵来华。法兰西出兵是因为早于亚罗号事件大半年前发生的马赖事件。马赖,法国传教士,因违禁进入中国内地传教,1856年2月被广西西林县知县逮捕,数日后被处死。拿破仑三世以保护天主教为名,有意发起这场“圣战”。
英法联军远涉重洋、踏波而来,于1857年底联手发动对广州的进攻。叶名琛玩敌误国,如人所嘲的那样“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最终落了个沦为英军阶下囚,客死加尔各答的下场。然而,英法联军并不满足于在广州实行殖民统治,进而北上,进逼津沽。美、俄假充调解人,威逼利诱,从中渔利。大沽交涉不成,英法侵略者于1858年5月20日发动攻击,并一举拿下大沽炮台。英法联军兵锋直指天津,清政府被迫再次签订城下之盟——《天津条约》。
一纸不平等条约退却夷兵之后,咸丰帝痛感奇耻大辱,授意大臣利用在沪与英国代表谈判税则之机,欲以全免夷税为交换条件,消弭《天津条约》。英法联军岂能以武力攫取的国家利益调换民商豁免税金的好处,坚持前议。6月17日,英法舰队迫不及待地重回大沽,有意由此上溯天津,进京换约。而中方安排的路线是让他们由北塘登岸,进京换约。英法舰队强行拆除封锁海口的障碍物前进,引发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新修加固的大沽炮台致使英法联军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
1860年春,英国出兵1.2万,总司令为格兰特;法国出兵7000人,总司令为孟托班,陆续开达中国。两国随军而行的全权公使仍由前任担当。英法联军分占舟山、大连湾、烟台等地,封锁渤海湾。8月1日,联军8000人由北塘登陆,经过新河之战、唐儿沽之战,从北面逼近大沽炮台。在停泊于大沽口外的英法炮舰的火力支援下,攻陷大沽北炮台。清军随即退出大沽。天津议和不成后,又在通州谈判。巴夏礼坚持要进京换约,谈判破裂,巴夏礼等人在折回途中,被在张家湾设防的僧格林沁军队逮个正着,这其实是奉咸丰帝之命。巴夏礼等人被移送进京,大多关在圆明园,这很可能是为了方便咸丰帝的秘密审讯。
强盗之火:圆明园的地狱变相
法国步兵率先抵达圆明园,时在10月6日晚7点左右。接着,英国骑兵也旋风而至。偌大的皇家园林近乎无人防卫,仅在大门外发生了一场小冲突,满洲八品首领任亮战死,两名法国军官和数名士兵受伤。英国陆军军官赫利思回忆道,当时圆明园只留下一些宦官保护,见到敌军逼近,他们大声喊着“不要触犯圣物!”便逃跑了。他不知道圆明园总管文丰在外国兵侵犯圣园的前一刻投湖自尽了。
英国军队在喇嘛寺驻扎一宿,率兵先至的孟托班理所当然地将圆明园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为此,英人指责法兵先行劫掠圆明园珍宝,基本上还是言之成理的。翌日清晨,额尔金就在格兰特将军的陪同下来到了圆明园,那时他就发现了一些抢劫迹象。法军抢劫的消息不断传来,英军司令官格兰特终于许可属下可分批到圆明园抢掠。
即使是从10月7日开始算,英法联军纵兵在圆明园抢劫也有三天之久。圆明园内群魔乱舞,一名法军翻译官描述得如此形象:“这一大群各种肤色、各种式样的人,这一帮地球上各式人种的代表,他们全都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互相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赌咒着、辱骂着、叫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初看起来,真像是一个被人踏翻了的蚂蚁窝,那些受惊了的好干活的黑色小动物都带着谷粒、蛹虫、蛋,或口含着麦秆向四面八方跑去。”(《翻译官手记》)
抢劫结束后,侵略者因分赃不公而发生冲突。格兰特下令收回所有赃物,进行拍卖后予以再分配。英法联军还组成专门小组,特从圆明园掠劫品中挑选出珍品,预备献礼英女王和法国皇帝。
额尔金意犹未尽,他坚持要将已经遭劫的圆明园焚毁。10月16日,他向留在北京主持和谈的奕亲王发出最后通牒,明言圆明园“各殿宇尚有未经全坏之区,立必拆清。此节我大将军克(即格兰特)刻当设法自办,贵亲王可毋庸与闻”,绝无商量之余地。额尔金所以要毁掉清王朝的心爱之物,为的是要让咸丰帝痛彻心扉,从而使大英帝国的惩罚让中国皇帝亲身领受。事实上,在英法联军抢劫之时,圆明园已开始局部起火。10月18~19日,英法侵略者开始大规模地有组织纵火。大火三日不熄。正如卧耳斯莱《与中国之战争》所述,焚毁圆明园的劫灰飘落北京城中,“是为皇宫中破坏惩罚之工作,无言而有力之证据”。
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举世震惊。法国大文豪雨果大力挞伐:“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致巴特雷上尉的信》全文附后)
八国联军侵华:修复圆明梦的最终幻灭
听到火烧圆明园的消息,咸丰帝当场吐血,没多久即去世。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扶持年幼的同治帝。同治出生于圆明园,对此园留有美好的儿时印象,亲理朝政以来,有意加以修复,作为对两位太后颐养天年的主要宫苑,以尽孝心。已成废园的圆明园,于此出现一线转机。
但,修复圆明园之事很快招致御史的上疏反对。更致命的是,修园经费严重短缺。王公大臣被发动起来为此捐款,然而,这对于修园巨大的耗资不啻为杯水车薪。然而,同治帝一意孤行,修园工程于1873年底破土动工。重臣纷纷上疏反对,当李光昭诡称贡献木材的诓骗案曝光后,更是陷同治帝于极大的被动。同治帝修园活动转入了地下,就是这样仍被人捅了出来,年轻的皇帝震怒之下竟要将透露风声的恭亲王革职。最后还是为两宫皇太后说服,同治帝明确宣布暂缓修园工程。
在宣布终止修园后不久,同治帝突然撒手人寰,年仅19岁。慈禧扶持4岁的光绪登基,从此成为清朝实际上唯一的掌权人。慈禧主持修复了圆明园的附园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光绪初年,圆明园曾进行过3次小规模的整修,其实也是秉承慈禧之意。经费紧张,于是挪用了北洋海军的大宗军费。敢有谏阻者,遭到从革职到处死的处置,慈禧之淫威超过了清朝所有皇帝。
如果不是1900年慈禧利用义和团运动,向西方列强发布“宣战诏书”,从而导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二度焚掠圆明园,那么以往的修园工程还可能为后世留下部分遗存。但,一切假想都成为多余。八国联军对圆明园的劫掠纵火,范围更广、持续更久,自然破坏也就更大。据丁韪良的现场目击,八国联军的行动可称之为暴动。圆明园再遭劫难,是致命性的。
两度经历外敌的抢劫与火劫,圆明园气息奄奄。加之晚清政权日薄西山,再也无力修复这个庞大的皇家园林。改朝换代的历史大变动,社会政治的进一步失序,民间对圆明园的偷盗与侵占日渐成风。经历了石劫、木劫、土劫,圆明园沦为一片荒园,渐有农户入住拓荒,工厂占地开工,拆东补西,移山填湖,致使圆明园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