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期●青少年绿洲●
有一棵教育之树叫做“扶起”
作者:徐宜秋
1986年我毕业后被分配在一所农村初中任教,当时办学条件相当艰苦,教室宿舍全是平房。在我的宿舍后面有一棵老榆树,树干中央有被侵蚀的痕迹,有些枝条已经枯萎。终于有一天,在一场狂风暴雨中老榆树被吹倒了,正砸在我宿舍的后屋檐上,差点儿把后墙壁压塌。风雨过后,老师们赶紧跑出来察看我那间遭受压迫的宿舍。有老师出主意,先将这树的枝儿一段段地锯下来,然后再将它连根刨掉,这样既能救得房子,又可避免以后再遇到风雨,树倒下后又砸房子,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我找来锯子,摩拳擦掌地准备收拾这棵惹祸的树。这时老校长来了,他说:“不要这样,房子倒了可以再建,可这棵树刨了却不能重生。”
“那怎么办?”大家让老校长出出主意。老校长说:“寻些粗绳子,绑在树干上,齐心把它扶起来。”于是众人听从了老校长的意见,找来绳子。有大胆的老师攀上倾倒的树,将绳子绑在树干上,然后众人如拉纤一般喊着号子,一点一点地将老榆树拉直、固定。
当大家重新审视这棵又直立起来的老榆树时,老校长一番肺腑之言让初为人师的我至今记忆犹新:“树之倾倒,必事出有因。人如树,亦有倾覆之险。若某一天,真有人倾倒,希望大家对人,犹如今日之对树,不要着急‘收拾’它,而应该想办法‘扶起’他。” 其中一位老师提议道:“不如我们从现在开始,就把这株榆树叫做‘扶起树’吧。”在场的老师纷纷表示赞同。再以后,老校长让人在树的四周围上了栅栏,并挂上了“扶起树”的铭牌,老榆树成了校园的一景。
跨入了21世纪,望着这棵依然长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扶起树”,我不由得心生感慨:要是没有当初的“扶起”,怎么会有今天的擎天而立?情同此理,我们的老师如果用“修理”的理念去对待孩子,则孩子很容易被拆解成段段朽木,倘若对待“倾倒”之树,老师若能够用心扶起来,则倾倒之树依然是擎天之树,所谓“劣生”亦可成为有用之材。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间,我每年都会遇到一些名副其实的“后进生”,甚至还有些是一“后”到底,坚决不“进” 的学生,但我始终谨记老校长的谆谆教诲,在心中时常默念着:“用什么办法‘扶起’这些后进学生?” 一次,班上来了一位名叫晓宇的插班生,这孩子可真不是省油的灯,经常与同学打骂,与老师顶嘴,一点儿也不爱学习,当然成绩非常的差,一提起他,几乎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认为晓宇已是病入膏肓、朽木一块。我没有轻易下结论,经常找他促膝谈心,帮他认识自己的缺点,有时还陪他一起听课,他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正当我暗自为他高兴的时候,他却在期末考试前闯了祸:一天中午班上的一位同学从楼下跑上来,他趁机用脚一挡,结果这位同学一下子倒在地上,头碰到了门旁边的一个水泥角上,鲜血直流。我与晓宇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叫他们赶紧来学校,他的父亲到校了解情况后,一脚把他踢倒在地。我急忙上前护着他:“您别打了,这事一半是我的错,是我没有把孩子教好!”说到这里,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这一幕真的触痛了孩子,他泪流满面地说:“爸爸,老师,请原谅我,给我一次改正的机会吧!”打这以后,晓宇真的在变了。一次班上进行大扫除,我分配任务后,同学们就干了起来,干完的同学都去玩了,而晓宇一个人还在教室里整理桌椅。我走过去笑着对他说:“你真爱劳动,老师和你一起干!”晓宇那高兴的劲儿就甭提了。以后,我有意识地督促他、鼓励他、帮助他,经过我的一次次不懈努力的“扶起”,他也不断地茁壮成长。毕业后晓宇应征入伍,在部队被评为“优秀士兵”,元旦他给我寄来了一张贺卡,上面端端正正地写道:“老师,是您让我有了一种枯木重生的感觉,相信我会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寒冷,母亲需要一些柴禾,她找到了一棵枯树,然后我就把它锯倒了,拖回来扔在角落里。令我惊愕的是,到了春天,树干周围满是冒出的新芽。对此,我颇有感触:“我原以为它肯定死了,现在我却看到这棵树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确立教育“为一切孩子服务,为了孩子一切”的观念的同时,我们的老师真的不要去轻易否定一个孩子。想想冬天的树,需要的是人的呵护和培养;生命的旅途,需要的是人的引路和搀扶,因此“不要在冬天里随意砍倒一棵树,更不要对孩子随意作出消极、绝望的结论。”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鲁迅先生一语中的地指出:“教育植根于爱。”他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善于拿着放大镜、使用“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努力寻找后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扶起每个后进生心中的自信之树。一句话,只要我们的老师拥有一颗爱心,用爱润物,用心育人,用诚“扶起”,你会感悟到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可塑之材,你将会得到意外的收获。严冬里、寒风中的树,外表枯萎的树,谁能说它们不会在春天里焕发出勃勃生机呢?又有谁敢武断地说,后进学生一定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