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期●老区采风●

“赵爷爷图书室” 的故事

作者:李海宁

 编者按:《“赵爷爷图书室”的故事》,感人至深。榜样的力量很大。赵拓同志捐书的哑谜爆光后,北京有些市民也纷纷向贫困山村捐书,而且落款用的都是“赵爷爷”。村民们为此选择了一间小房子,挂起了“赵爷爷图书室”的牌子。本社决定今后也给“赵爷爷图书室”按期赠送《大江南北》杂志。



故事的序幕

1971年的初春,在河北省怀来县太行山之脉——燕山山脉崎岖的山路上,一行地方干部在一位身穿国防绿军装、年龄在四十七八岁的军人带领下,正艰难地行走着。他就是怀来县人民武装部副政委、县革命委员会军代表兼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负责人的赵拓,他刚从北京军区领导机关下放安置到怀来县,不顾个人的恩怨和得失,在县里报到后,马上去全县最偏僻、最贫穷的孙庄子公社麻黄峪大队。解放二十多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连年不断的政治运动,使这个地方有超出想象的贫穷,而山里的孩子上学更是大问题。当年的赵副政委至今提起40年前的情景,还热泪盈眶。
   赵副政委是上世纪40年代的大学生,后因参加地下党,领导学生运动被反动政府通缉而去解放区参加军队工作,以后,一直在军队领导机关做政治理论、宣传、文化工作。1959年,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他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大型电影文学剧本《永不扑灭的光辉》,后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成《白求恩大夫》。为搜集、收藏白求恩的各种材料,他几乎沿着白求恩在中国的足迹重走了一遍。他现在仍然担任着全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的理事,是研究白求恩的专家。白求恩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赵副政委,他在40年前就立下了一个愿望,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麻黄峪村和那里的孩子们。

耄耋老人的一个心愿

在河北省怀来县麻黄峪村,每年“六一”都会收到从北京寄来的一批当年新出版的图书。这一天,山里的孩子正是过节了,书也在孩子们的手中不断地传递——一代、两代、三代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同样,这代代相传的情感也因为图书与寄书人联系在一起。

麻黄峪村是一个坐落在偏远山区的国家级贫困村,至今还没有通向山外的柏油马路,简陋的学校只有几名教职员工,教室也常常是居无定所。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们除了教学课本外,几乎就再也没其他图书可供阅读了,而寄书人的善举对山里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年年岁岁,屈指算来,从当年的孩子到今天的孩子,他们已经收到几千本图书,每次寄来的图书和鼓励他们的信件都只有是署名“你们的老爷爷”。

村里的人非常感激“你们的老爷爷”,他们曾经给许多媒体写出过信,希望能帮助找到寄书的老爷爷。1994年,从小读老爷爷寄来的图书,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退役军人孙建华受全村80户人家的委托,凑了300元钱,按照发信人的地址去北京寻找过老爷爷,但他们跑了几个来回都没有在北京德胜门外大街25号地址,打听到寄书的老爷爷。原来寄书的老爷爷有意将“东城区安德里北街甲25号”写成“德胜门外大街25号”。

赵爷爷从邮寄图书那天开始,就把这件事作为一种责任来办,他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包括子女。一个想见,一个不愿见。如此一来,老人的真实身份也就成了麻黄峪村几代村民心中的一个谜,村民们的闲谈话语总是不自觉地把善良、慈祥、伟大、英雄等词汇和这位老爷爷联系在一起,在40多年的时间里,这位不曾谋面的老爷爷成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们作文中的主人公。

捐书的老爷爷是一个谜

2007年9月教师节的前夕,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的记者到怀来县教师培训班采访,麻黄峪村小学教师李玉珍向记者反映全村老少四十年来寻找寄书的老爷爷的心愿,记者回京后通过电视台发了一个寻人消息,被赵爷爷所在干休所的一个小战士知道了,这位小战士当即告诉了电视台,就这样终于在某干休所找到了寄书的老爷爷——赵拓。
   当年壮汉的赵副政委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耄耋老人,他在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胃癌、直肠癌、高血压、心脏病、股骨头断裂等多种疾病,已经使他只能依靠轮椅行动。近些年来赵爷爷已经不能自己亲自去新华书店采购图书,只能嘱托老伴代他寄书写信,祝福那些山里孩子。如今赵爷爷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收到孩子们写出来的信和寄来的照片。
麻黄峪村的村民都把赵爷爷当作英雄,赵爷爷自己却不这样认为:我哪是英雄,做这么点事就成了英雄我心里不安,我是个老军人,这都是应该做的。想想那些在战场上牺牲和受伤致残的战友,我做的这些更微不足道。

在2010年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赵爷爷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生的代表人物,被用担架抬上了舞台,他说话也很困难,由他的夫人当众表达了他埋藏在心底已久的秘密:如果有一天我不行了,我就让我的老伴寄,我老伴也动不了了,我还有孩子,得接下去寄书。

小山村里一个图书室

赵爷爷坚持40年为孩子们捐书的事迹,很快在他所居住的社区和干休所传开,许多老邻居、老战友以及不相识的市民,都被老人的爱心所感动。与他并肩工作了近50年的老战友张育福颇为感慨地说,做一件好事不难,而赵拓却坚持了40年,太不容易了。与赵拓同处一个社区的老邻居们,也是这两天从电视上才得知,40年默默无闻为山区捐书的善举,居民们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面对送来的图书,麻黄峪村的孩子们非常高兴,逢人便说:“这是赵爷爷送来。”很多人得知赵拓老人的哑谜后纷纷响应捐书,并且落款用的都是“赵爷爷”,赵爷爷的名字成了所有捐书的代名词。

为了保存好北京市民的爱心赠书,麻黄峪村的村民们特地选择了一间十平米的小房子,挂起了“赵爷爷图书室”的牌子,这里成为全村人的图书阅览室。

考虑到能够让更多类似麻黄峪村这样的山里娃看到图书,在当地政府的建议下,又将部分北京市民的赠书送往人数较多的孙庄子中心小学,在学校里建立了“赵爷爷图书室”,这里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了永远铭记赵爷爷的这份恩情,当地人还把每年的9月16日定为了当地的读书日,在新建的书屋里学习赵爷爷的可贵精神,小小图书室自然也成了承载麻黄峪村三代人和赵爷爷浓浓情意的爱心小屋。而更多的爱心活动仍在继续。

故事的结尾

早在1993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就曾报道过赵拓的先进事迹,这几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河北日报》、《战友报》、《中国老年报》等十几家中央、地方新闻媒体都报道了赵拓的事迹。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北京电视台、河北电视台都多次做过连载采访。他先后被评为北京军区、北京军区联勤部、北京市东城区等先进人物。2009年被评为全军先进离退休干部,他又将军委奖励的人民币1万元,再次捐献给麻黄峪村的中、小学生。

2007年北京“感动东城”公德人物评选颁奖词这样对赵爷爷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他几十年来默默无闻、持之以恒,让我们看见了这份难能与可贵!希望的种子一定会发芽,当爱的故事在京冀两地传颂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将善举坚持一辈子的伟大力量!

2008年北京军区联勤部“因你而骄傲”评选,对获奖者赵爷爷的颁奖词是:读书、写书、赠书,做人、育人、树人,戎马一生,贡献卓著。耄耋之年,不忘责任,捐书四十载,他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就像他笔下的白求恩,诠释了共产党人高尚、纯粹的人格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