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英雄虽逝 精神永存

——参观泰兴杨根思革命烈士陵园

作者:陶立

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之际,5月30日,我们冒着大雨,在《大江南北》泰兴联络站负责人吴炳南陪同下,驱车来到距离泰兴城8公里外的“杨根思革命烈士陵园”拜祭,代表《大江南北》全体同仁敬献花圈。

在前一天晚上,我特意上网查看了杨根思烈士的生平和英雄事迹:杨根思1922年出生在泰兴县羊登郎店(1955年改为根思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失父母,少年时期做过工厂的童工、地主家的牛倌,1944年2月参加新四军,次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他屡立战功,荣获过战斗英雄、爆破大王、一级人民英雄等光荣称号。1950年10月,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骁勇善战,在11月29日的小高岭激战中,他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年仅28岁。为表彰杨根思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他特等功,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颁发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他生前所在连被命名为“杨根思连”,他的家乡被命名为“根思乡”。

“快看,到了!”随着吴老的手势向前望去,白色的汉阙式陵园大门跃入眼帘,两旁的立柱上镌刻有金星奖章图案和“1950.11.29”字样,记载着烈士在朝鲜牺牲日期。门庭庄严,令参观者肃然起敬。据杨根思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介绍,陵园占地39102平方米,其中建筑物面积4100平方米,由素有南杨(廷宝)北梁(思成)之称的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整个烈士陵园建筑呈阶梯式拾级而上,主要建筑均坐落在陵园的中轴线上,风格和谐,独具一格。

进门向前走约20米,跨过一座拱桥,首先看到的是陈毅元帅题写的“杨根思烈士碑” 6个苍劲有力大字的卧碑,背面镌刻有叙述烈士生平事迹的碑铭记。卧碑后面是一尊立于金山石基座上高达3.18米的烈士塑像,再现了杨根思牺牲时的壮烈情景,左手握拳、右手紧抱炸药包冲向敌群,撼人心魄。

塑像背后是一排古典式大屋顶结构的建筑,由三个部分组成:左右两边陈列室分别展示了杨根思烈士成长历程、英雄事迹、不同时期的各种图片和珍贵的遗物;中间的碑亭矗立着一块立碑,上面是彭德怀司令的石刻题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杨根思烈士永垂不朽”。碑亭的左右两面墙上分别挂有记录着杨根思烈士生前豪言壮语的红底金字匾额:“不怕困难九十九,只要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意志就不怕困难。”“有我们的勇敢就没有敌人的疯狂,有我们在阵地就一定在!”

陈列室里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文字介绍,真实还原了烈士生前的形象和战斗轨迹。那支静静躺在展览柜里虽显破旧的五尺长矛,看上去却依然锋利无比,正是这个“土家伙”让杨根思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刺杀本领,这是他的第一杆枪。一个个锈迹斑斑的手榴弹、拉雷(仿制品),见证了杨根思在战场上的骁勇善战,他在泰安战斗中用18颗手榴弹攻下了敌人制高点天主教堂;鲁南郭里集战斗中,3次把拉雷投到敌地堡前;齐村战斗中,他连续爆破守敌碉堡群;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机智地摧毁1组暗堡群。
展厅里一幅幅泛黄的黑白照片,再现了朝鲜战场上的弥漫硝烟。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

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杨根思和战友们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不久美军向小高岭倾泻炮弹,发起了第9次攻击。敌军蜂拥而上,这时杨根思所率的一个排只剩他一人,子弹已耗尽,就在这危急关头,杨根思毅然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冲向密集的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杨根思用生命保住了阵地,阻挡住了敌人又一次进攻,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阻击任务。在陈列室里,一件件展品静静地向后人诉说着它们和主人一起经历的血雨腥风,真实再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场景。陈列室还展出了杨根思烈士不同时期所荣获的各种珍贵奖章。

走出陈列室,沿着陵园的中轴线往前走是一条清澈的河流,上面横跨一主二副三座拱形桥,跨过主桥就是歇山式工字殿结构的吊唁厅,大厅正面悬挂着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杨根思烈士纪念堂”横匾。紧接其后的是一处砖木结构的建筑——杨根思烈士祠,陵园最深处是烈士衣冠冢。

“风烟滚滚唱英雄……勇士辉煌化金星!”电影《英雄儿女》早已家喻户晓,杨根思是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烈士的英雄事迹曾鼓舞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在2009年全国“双百”人物评选中,杨根思成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60年前,正是朝鲜战场上成千上万个杨根思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朝鲜停战协定最终签订,他们是新生共和国的保卫者,是最可爱的人。一位在根思乡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满怀深情地说:“根思爷爷已去,他虽然没有为后人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生生不息的土地上,承载着杨爷爷及一批革命前辈的身影和足迹,他们那种执着的信念,勇敢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去继承,去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