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期●人 物●

用行动谱写奉献之歌

——记助人为乐60年的老战士孟一蒙

作者: 施正祥 戴德夫 陈曙光


今年85岁的孟一蒙,在盐阜革命老区知名度很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有人说“他是个不会享乐的老傻瓜”;有人说“他是个喜欢孤独的老古怪”;更多的人则伸出大拇指夸赞“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人”。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孟一蒙助人为乐长达60多年,累计捐出爱心款20多万元和大批实物,义助超百人,地域横跨全国13个省、市。这位新四军老战士,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奉献之歌。

心系弃婴,将爱洒向4个“干孙女”

2013年1月30日上午,孟一蒙冒雪来到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韩庄村韩广正家,送上4600元治病钱。去年12月30日孟老从电视上获悉,江苏邳州市有位好心人韩广正收养了一个女弃婴,但不幸的是女婴患有脑瘤,急需30万元的手术治疗费。看见报道,第二天一早孟老不顾大雪纷飞,只身赶到邳州寻找该户人家,结果因人生地不熟,没能如愿。回家后,孟老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决定再次去邳州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地电视台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韩广正家,能为挽救可爱的小生命做点事,他感到极大的安慰。如今孟老把这个女婴视为自己的“干孙女”,经常打电话询问她的情况。

孟老做这类雪中送炭的好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还资助过另外三个“干孙女”呢。

2006年3月,孟一蒙从报纸上了解到,昆明市的胡同开多年来先后收养了21个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年过半百重病缠身,靠当环卫工人和捡垃圾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新近又收养了女弃婴胡晶晶。读了这篇报道,孟一蒙当即向胡同开汇去2000元,并在中秋节前夕赶往2500多公里之外的昆明,去看望胡同开和胡晶晶。为了节省路费,他先坐了一天汽车到南京,再坐四天四夜的硬座火车到昆明。由于是第一次到昆明,再加上只知道胡同开住在联盟镇,不知道确切住址,孟一蒙乘坐摩托车在联盟镇附近绕了3个多小时才找到,此时已是深夜12点了,长时间坐车使他的双脚肿得像馒头一样。他给胡同开、胡晶晶都带了礼物,给老胡的是一盒毛主席像章,给胡晶晶的是一双崭新的旅游鞋。他又买来月饼、水果、鱼肉,和他们一起欢度中秋佳节,临别他还与胡同开签订了一份协议书,承诺每年承担胡晶晶抚养费2400元。几年后,胡同开因病去世,胡晶晶搬离了原来的住所,孟一蒙的几次汇款和去信都被退回,他非常想知道胡晶晶的近况,很想帮助她读完初中,然后读高中、大学。

2007年3月,孟一蒙不远千里来到海南省澄迈县福山镇,看望收养14名弃婴的拾荒好人姚义德和被收养的女孩姚春雨。见到了姚义德和姚春雨,孟老不仅给钱给物,还签订了每年承担2400抚养费的协议书。在孟老的资助下,姚春雨现在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

同年5月,孟一蒙还来到上海市崇明县港西镇新港村,看望收养5名弃婴的顾惠民和被收养的残疾女孩顾逸飞,也同他们签订了每年支付2400元抚养费的协议书。当得知顾逸飞获得社会援助,住进上海华山医院进行脑肿瘤切除手术时,孟老又风风火火赶到医院,送来了营养费和滋补品。

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孟爷爷还积极和孩子们交流、沟通,鼓励她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争做生活的强者,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幸福的明天。三个大女孩的来信,他都当作宝贝一样珍藏着。

古道热肠,别人有难处总想帮一把

孟一蒙助人为乐做好事由来已久。早在1952年,担任浙江省军区司令部通信队指导员的他,就坚持以微薄的津贴费帮助一名因为妻子生病而家庭困难的战士。1954年1月,孟一蒙回家探亲,看到家乡小关村二组20多个农户只有一头耕牛,农忙时节用人拉犁耕地,每月工资只有74元的他当即拿出180元,帮这个互助组购买了一头大水牛。1955年,孟一蒙又拿出160元,给小关村购买了一台双轮双划犁。1956年互助组改为合作社,孟一蒙花了500元,从新华书店买来《三毛流浪记》、《抗日英雄传》、《三国演义》等通俗历史读物,送到合作社丰富社员们的业余文化生活。1957年,孟一蒙得知合作社干部到县城开会,往返40多公里都是步行,非常辛苦,拿出180元托人买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让他们以车代步。后来他又拿出100多元,请人用铁皮制做了罱泥船,送给合作社专门用于积肥造肥。1958年,孟一蒙从部队转业到浙江省孝丰中学担任副校长,学校经费紧张,他就自己出资请来电影放映队,为学生们放映电影。当时,一些学生家庭非常困难,往返几十里路,跑回家向父母索要饭菜费,回到学校仍然是两手空空。孟一蒙得知后,经常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仅两年时间就资助了50多名学生,共计1500多元。

他做的好事不计其数:将自己精心栽培10年的盆景捐赠给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东坎镇有三轮车夫遭遇车祸,他送去2000元,还号召社会各界捐款帮助刘猛;滨海县黄海诗社办刊困难,他捐赠3000元,帮他们度过困难时期。

江西省永新县三湾镇因“三湾改编”而举世闻名,永载史册。然而多年来,由于没有桥,乡亲们进出山沟很不方便,身在昆明的胡同开为老家的乡亲们写信向孟一蒙求援。接信后,孟一蒙心里感到沉甸甸的,连续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考虑好后,马上动笔给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孟建柱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求助信,并随信汇出了2000元捐款。在孟建柱的亲自过问下,2009年10月,投资几十万元的“红军桥”建成,一个困扰乡亲们多年的出行难题终于迎刃而解。

孟一蒙古道热肠远近闻名,骗子们也利用他这一特点,以各种名义骗走了3万多元。每当谈及此类事,孟老说:“虽感心痛,但看到别人有难处总想帮一把的本性怕是难移啦……”

知足常乐,对人慷慨对己“抠门”

孟一蒙助人为乐时慷慨大方,而对自己却“抠门”得厉害。别人扔掉的旧棉袜他捡回来洗干净照穿不误;儿子春节回家,也不舍得多置办些酒菜,照旧粗茶淡饭;日常开销精打细算,省吃俭用。这种贵人贱己、先人后己的精神,来源于他在部队所受的耳濡目染,来源于他坎坷多舛的经历,来源于他的“知足常乐”。

孟一蒙经历过许多难以想象的磨难和挫折。1968年,孟一蒙被当作“混进革命队伍里的阶级异己分子”,接受 “停职审查、揭发批判、下放劳动”处理,妻子受其牵连,不仅遭受了严重的体罚,失去了牙齿,伤及了腰骨,还因巨大压力导致精神失常;其后两年生活极度困难,曾经连续3个月领不到工资,为维持生活,孟一蒙将父母传下来的30块银元拿到银行兑换现金,甚至将妻子的2斤毛线和一件黄呢大衣拿去变卖。自1983年起,10年间,因其所在工厂不景气,全家人生活仅靠妻子一人工资艰难维持,生活拮据不堪……面对多舛的命运,许多人为他鸣不平,孟一蒙却十分坦然,他常说,比起当年牺牲在战场上的“娃娃兵”,已经很知足了。

孟一蒙非常崇尚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警自律,博爱施善,扶贫济困,是孟一蒙一生践行的诺言。他常说:“共产党员一生要为人民服务,不能离开了工作岗位,就只知道自己享清福,而忘记共产党员的党性。尽自己的力量做好事,为社会造福,是我一辈子的追求。”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孟一蒙先后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英模”、“滨海好人”等称号。

孟一蒙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成立“滨海县孟一蒙爱心团队”,把乐于助人的爱心人士组织起来,打造滨海县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上一篇:南湖归来有感下一篇:我家这十年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