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时,称赞“武汉市民之家”的恢弘、宽敞,并表示“为老百姓服务的场所、便民利民的场所搞得好一点,我看着心里舒服。如果是‘官衙’搞得堂皇富丽,我看着不舒服” 。他还说,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很好。一枝一叶总关情。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些情真意切、语重心长的讲话赢得舆论一片叫好。
什么是无形的墙?就是官本位思想,就是官贵民贱的旧意识,以及在这种思想与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已久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堵无形之墙,在许多地方撕裂了干群关系,造成了官民之间鸿沟与对垒。要打破这堵无形之墙,就要从思想上真正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就要真正想清楚、弄明白政府和官员的责任与义务,弄清楚干部与群众的本质关系。在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要求“主要是学习和对照党章,对照廉政准则,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对照群众期盼,对照先进典型,查找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的差距”,“深入分析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原因”,其意义就在这里。
其实,与无形之墙紧密相连的还有一堵有形之墙。什么是有形之墙?就是那些让人看了不舒服并广受诟病和抨击的堂皇富丽的“官衙”,以及豪华驾座、“三公”消费和其他超过规定的特殊待遇。单说“官衙”吧,这些年来,堂皇富丽的“官衙”在许多地方频频亮相,竟然出现了“天安门”式的重庆黄金镇政府和堪比美国“白宫”的郑州市惠济区政府这样奢侈的办公楼。至于有些地方,甚至是一些贫困地区,不着力于急需解决的教育、医疗、环境等民生问题,反而不顾上面的三令五申,不顾百姓的强烈反对,不顾实际需要和可能,一意孤行地建造豪华“官衙”,也绝非个别。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官衙”堂皇富丽的本身,就已经拒百姓于千里之外,再加上森严的警卫或众多的保安,更使百姓望而生畏。这种疏远乃至阻隔干群关系的有形之墙,本质上是思想上无形之墙的物化,并起到了强化无形之墙的作用。说实在话,如果只是坐在这般堂皇富丽的“官衙”里面侈谈学习实践群众路线,岂不成为笑话?所以,在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干部必须走出“官衙”的深宅大院,走出堂皇富丽的豪华 “官衙”这堵有形之墙,像习近平要求的那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真实感受平民百姓的生活,认真倾听普罗大众的心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切实对照、检查、改正,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才会收到成效。
打破无形之墙,解决的是思想问题,这是真正践行群众路线的前提和条件;走出有形之墙,是让思想付诸行动,解决的是实践问题。不论打破无形之墙,还是走出有形之墙,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打成一片,并不是易事。然而,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笔者认为,事在人为。只要全党,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动真格抓,锲而不舍地抓,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