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竹箦桥是怎样载入革命史册的

作者:尹少鹏

在江苏省溧阳市境内,召开了一次在新四军军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的会议——竹箦桥会议。

1937年10月2日,根据国共合作谈判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陈毅、张鼎丞、粟裕、傅秋涛同志奉党中央的命令,率领新四军1、2支队挺进江南。6月1日,新四军1支队在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的率领下,由皖南岩寺地区出发,东进抗日。10多天的行军,新四军战士经泾县、南陵、狸头桥、固城湖、高淳,直插芋山地区,在日军碉堡林立、封锁严密的地带穿插,夜以继日,风雨兼程。战士们身上的单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6月12日,陈毅率领的2团指战员来到江南古镇——溧阳竹箦桥。

根据时局的发展和沿途侦察到的情况,当天,陈毅就在竹箦桥附近的一个大祠堂里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议。这就是载入我军军史的著名会议——竹箦桥会议。会上,陈毅作了报告,他用浓重的四川口音,抑扬顿挫的声调指出:“我们业已到达指定地区,我们马上就要开始战斗。”陈毅不时地挥动着他那有力的拳头,他要求对敌情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分析,耐心细致地搞好群众工作,不仅是口头上宣传发动群众,更重要的是以自身模范的行动,铁的纪律,以战斗的胜利来教育群众,鼓动群众,并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最终会使江南人民奋发起来。这是新四军进入敌后的第一次干部会议,分析了情况,布置了任务,进一步统一了对进军苏南敌占区腹地开展游击战争的认识。随后,他对部队分布作战作出了部署:老1团的1营、3营,开始分布在江宁、当涂、溧水边境地区行动,以小丹阳为中心,然后向东进入溧水、溧阳、句容边境地区;老1团2营,分布在竹箦桥地区;第2团配置在镇江、丹阳、句容地区,即在茅山地区行动……竹箦桥会议的召开,为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掀起江南抗日革命热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为江南人民的抗日斗争拉开了序幕。

新四军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抗日队伍的到来,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极为良好的印象,使他们看到了抗战的希望和胜利的曙光,他们纷纷把队伍迎到庄上,接到住处,对战士们问寒问暖,关心备至。战士们更是忙着为乡亲们打扫庭院,劈柴挑水,进行革命宣传。竹箦桥的乡亲们精神振奋,当时他们都传颂着一首民谣:天上下来菩萨兵,江南人民得救星,杀得鬼子哇哇叫,原来还是新式(四)军。

6月13日,陈毅率领的2团在场地上集合,准备向茅山进发,镇长、士绅和乡亲们聚集镇口热情欢送,军民互相招手道别,有的房东老太还慈爱地叮嘱战士:“下次还是到我家来住啊!”

竹箦桥,一个光荣而值得骄傲的村名,一个永载革命史册的村名。1996年4月,溧阳市人民政府在竹箦镇竹箦桥堍设立新四军竹箦桥会议纪念碑,这里成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