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从南昌沿高速公路开车南下,大约5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革命圣地井冈山。
在井冈山景区入口处,一块巨型“井冈红旗”的雕塑扑入眼帘,高高飘扬的红旗中间镶嵌着五角星、镰刀斧头和“井冈山”三个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闪耀苍穹。
这是我第一次上井冈山,心底里充满了久仰的虔诚和探访的好奇。我们一行在山脚的一个农家饭店草草吃了午饭后,赶紧换乘上景区的旅游车。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奔驰,我的思绪沉浸在井冈山斗争的烽火岁月里。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的余部先后到达井冈山,于1928年4月会师后,组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竖起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旗帜,从此,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从井冈山燎原。
下午两点时分,我们在导游带领下,来到了海拔1700米高的黄洋界。黄洋界是井冈山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山上立岩绝壁,陡峭难行,地形极为险要,我爬上山顶时早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猛一抬头,一块“黄洋界哨口”的方形碑立于眼前,由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不远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高高耸立,前面又是一块横碑,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龙飞凤舞的字体金光闪闪,这首词是毛泽东为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读来使人热血沸腾,仿佛战斗就发生在昨天。
1928年8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到湘南去迎回行动受挫的红军第28、29团,此时留守在井冈山的红军,只有不到一个营的兵力。于是,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5个团趁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第31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等得悉情报后,根据毛泽东同志坚守井冈山的指示,进行全面发动,在暴动队、赤卫队、儿童团和人民群众支持下,组织部队构筑工事,在黄洋界上布下了石头阵、滚木阵、竹钉阵。8月30日清晨,敌军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红军第31团第1营的两个连凭险据守,连续打退湘军多次猛烈进攻。下午4时许,正当湘军再次发起猛烈进攻时,红军炮手以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向敌指挥所轰击,前两发炮弹没有炸响,第三发正好落在敌军指挥所内爆炸。湘军误以为毛泽东、朱德已率红军主力回到了井冈山,害怕被歼,急忙向后撤退。赣军闻讯后,亦停止了策应湘军的行动,立即掉转头退回去了,就这样,敌军的第二次“围剿”被彻底粉碎了。
绿树丛中,在当年的迫击炮的模型前,我用手轻轻抚摸着那似乎发烫的炮管,仿佛嗅到了竖立在黄洋界哨口的红旗上的硝烟味。
参观完黄洋界哨口,我们又乘车来到小井红军医院参观。医院依山而建,为上下两层木结构楼房,里面共有32间病房。我们现在看到的医院建筑,是1967年按历史原貌复建的。当时,由于敌军对井冈山的严密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差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没有手术刀,医生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甚至菜刀当手术刀,用小锯齿的木锯做骨锯来给伤员做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消炎的药水没有了,就用盐水给伤员消炎。在参观过程中,我听到了这么一个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故事:红军师长张子清在一次战斗中,大腿负了重伤,住在小井医院期间,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洗伤口,可张师长每天只是用茶水洗一洗伤口,而把那一包包食盐藏在铺底下。到1928年底,根据地的食盐己完全断绝,伤病员已没有一点食盐可用的时候,他把所藏的一包包食盐都捐给那些急需食盐洗伤口的重伤员使用,而他自已的伤口却因没有很好消炎而感染溃烂,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小井医院楼前面的绿色草坪的两侧,各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住院的130多名重伤员英勇就义的事迹。1929年1月下旬,湘赣两省敌军调集18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红五军和王佐部在彭德怀、滕代远等指挥下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一天夜里,敌军绕道偷袭了小井村,住在小井医院里的重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而落入敌手。敌军对红军重伤员严刑拷打,威逼伤病员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伤病员们面对敌人的枪口,忠贞不屈,视死如归,最后全部牺牲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之下,医院也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这130多名重伤员叫什么名字?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直到解放后,根据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回忆,才得知20多名伤病员的姓名,其余都为无名英雄。其实,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共牺牲了8万人,而留下姓名的只有1万多人。走出小井医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井冈红旗为什么那样鲜艳?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啊!
当晚我们入住茨坪城区的一家宾馆,笫二天吃过早饭,赶往参观茨坪革命旧居。
茨坪毛泽东旧居,坐落在茨坪城区中心的东山脚下,秀丽的挹翠湖畔。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茨坪就常住在这里,直至1929年1月。当时,毛泽东是红四军的党代表,军委、湘赣边界特委书记,井冈山前委书记,工作特别繁忙。导游带我们走进了这座房子,这是一栋坐东朝西、土木结构的民居,中间是厅堂,毛泽东多次在这里召开党、政、军各种会议,研究部署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厅右后间是毛泽东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房间床上垫的是稻草,铺的是蓝色土布床单,盖的是一床薄薄的线毯;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形木桌上,只有一盏马灯、一盏油灯、一方砚台和毛笔。晚上,毛泽东就在这盏油灯下阅批文件、读书写作。按规定,他可以点三根灯芯照明办公,但他为了节省用油,通常只点一根,而马灯只有在开会和外出时才用。就在这微弱的灯光下,毛泽东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这篇重要著作。在这篇著作中,他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高高举起了井冈革命的红旗。
在厅堂里,挂着一幅戴着红军帽的毛泽东照片,我仔细端详着,虽然面容清癯,但英俊有神。这时,我听到导游介绍说,由于敌军对井冈山频繁的军事进攻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给坚持井冈山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1928年春夏之交,有人提出了“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听到了这种议论,敏锐地觉察到这种右倾悲观思想的危险性。于是他利用各种场合,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教育工作。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会议上,他说边界的红旗倒不了,一定能够打下去,他的讲话像一股春风吹散了人们心头的迷雾,坚定了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会议上,通过了他亲自起草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决议,它充分体现了革命领袖的远见卓识。毛泽东不愧为井冈革命红旗的旗手。
离开毛泽东旧居,我们又随着导游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和朱德、陈毅等领导人住过的房间,“中国红军第四军军械处旧址”,以及井冈山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斗争博物馆。
在行程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再次走近了雄伟壮美的大型雕塑《井冈红旗》,并拍了张集体照。仰望那高高飘扬的红旗,参观者都感慨万分,中国革命的道路正是从这里开始一步步走向胜利的。抚今追昔,我们敬仰这片红土地,但更应以革命领袖和前辈为榜样,去开拓新天地,夺取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