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期●缅怀篇●

难忘的风范

——忆一九六O年王从吾在西鲍调研

作者:高家桐



 

 

20世纪60年代的困难时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农村,发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到人民群众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看实情、听实话、做实事。1961年春,时任中央监察委员会第二书记的王从吾来江苏兴化西鲍调研。我作为西鲍公社党委副书记,受兴化县委指派跟随王从吾同志,协助其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王书记亲身躬行、实地调研的点点滴滴仍然历历在目。

老百姓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在接到县委通知的第二天,我来到县委办公室接首长。县委书记殷炳山告诉我:“王书记这次调研不带随从,就只有你跟随。”西鲍公社在兴化县城北郊,是兴化最大的公社,条件很差,公社里几名男同志合住一个办公室,白天是办公室,晚上就是宿舍,连晚上点灯,火油都紧张。我心里掂量着:“这是一项重要任务呀!”

下午三点,王书记来了,头戴草帽,肩背一只旅行包,手提一个公文袋,简装便行,谢绝了殷书记邀他去吃晚饭,未作停留,随我直奔小轮船码头,赶往西鲍公社了。

到达公社已是傍晚,简单的晚餐就在首长宿舍里吃的。第二天中午,我们公社干部想尽办法准备了鱼虾、豆腐、百叶,还有一份好不容易才买到的猪肉,做了顿“高级餐”,可是,王书记只吃了点豆腐,鱼虾和肉一筷未动。当天下午,首长把我叫到身边,问我:“你分管哪个大队?老百姓生活怎么样,吃什么?”

我老老实实地告诉首长:“我分管胡鲍大队,老百姓生活很困难,今年春天以来,我们这个大队很多人病倒了,死掉了……每人每天只有二两半的口粮,不够吃,只能吃皮糠、黄菜坯、野菜。”

王书记先是边问边记,听着听着,渐渐不写了,沉思着,脸色也暗了下来。我懊恼自己说了那么多,可实事求是,又不该不说。

晚饭时分,食堂师傅煮好米粥,拿出咸蛋、海蜇、咸菜,问我王书记到哪里去了?我到处找,从东大队跑到西大队,从西大队跑到南大队,从庄上跑到田头,都找不到首长,只得往回走,只见王书记出现在食堂南大队社员熙熙攘攘的打粥队伍中。我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说:“首长,回去吃晚饭吧。”

王书记说:“你回去吧,我就在这里吃了。”

我一急就直说:“这里粥太稀,是社员们吃的。”

王书记答:“老百姓能吃,我也能吃呀。”

我更急了:“这是社员食堂,凭粥票吃的,没有你的计划。”“计划”两个字说到点子上了,首长再不执拗了。回到宿舍,王书记只吃了一碗粥,夹了几筷子咸菜。我和食堂师傅好说歹说,王书记就是不肯多吃,更不吃咸蛋、海蜇,并再三交代:“不准特殊,老百姓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第二天早晨,他拿着大茶缸要我陪他到西大队食堂打米粥。说是米粥,实际是米汤,用大铲往下搅,也见不到多少米的影子,老百姓称为“薄薄稀”。王书记和我都喝了两碗,吃完后,王书记留下来四两粮票和两角钱,说:“这算我和小高吃的饭票。”食堂工作人员傻眼了,打粥的社员也傻眼了。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看看

县委常委万云亮兼任西鲍公社党委书记,知道首长连续几天吃大食堂,硬留他在公社食堂吃,王书记不肯,还决定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看看,准备作更广泛更深入的调查。

王书记先来到我分管的胡鲍大队。庄上的人家草屋檐口上盖着的草,都被拉下来当烧草烧了,家中没有一张完好的桌凳,有的烧了,有稍好点的也换副食品了,门板、衣柜、槽桶甚至木船都被做棺材了。

接着,我又随王书记乘着小轮船来到牛车垛,走进第一困难大户。这户人家原来有11口人,去冬今春连续死了9口,只剩下奶奶和孙女两人,有两进草房,房子的西南角有一个地铺是奶奶和孙女睡觉的。王书记见地铺上盖的破棉絮又黑又脏,铺上的添草又乱又湿又有气味,王书记把草一翻,地上全是蚯蚓……

王书记又跑了几户人家,越走越犯愁,越走越沉闷,越走越觉得放不下老百姓。他痛心地对我说:“小高啊,干部就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看看呀!”

关键是教育好干部

牛是农家宝。一天,听说灶陈大队死了几头牛,王书记要到灶陈大队看实情。原来开春以来,生活更苦,耕牛无人管理,倒塌的牛棚把牛压死了。了解完情况,首长说到腊树大队看看,我以为真的到腊树,船行至途中,王书记说:“直向前到赵家庄小高家看看。”我这才知道,首长要查看我家的生活情况,心中忐忑不安。

我结婚后,家中草房一直没有修葺,门窗不全,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爱人是农民,小孩面黄肌瘦,怎能让首长看呢?船到庄上了,当时小轮船很稀罕的,庄上人看到有人来,也跟着到我家。我拿了张小凳子给首长坐,爱人很尴尬,悄悄地责怪我:“有大干部来也不先说一声,家里连吃的米也没有。”我使了个眼色,示意她出去找点吃的。王书记和我谈起了家常,问我爱人干什么的,有几个孩子……谈着谈着,我爱人到外面借了几个鸡蛋,打了蛋茶,送给首长。王书记不肯吃,再三推让,并严肃地说:“小高,你也把我当客人啦?”家中没有吃的,孩子以为我回家会带些吃的东西,可我一样都没带,所以船刚离岸小孩子大哭起来。王书记又上岸硬给了三斤粮票和五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数目。

回来的路上,首长看出我有心事,问:“小高,你在想什么?”

我说:“王书记,你之前到殷书记、葛县长家不打招呼,今天到我这个小兵家也不说一声,还说到腊树呢,我家条件那么差,多丢人。”

王书记说:“小高,看来你是不错的,不比老百姓特殊,就是好干部。”

他还说:“老百姓在困难时期,如何渡过难关,我们就是要看掌权的人和身边的人,今天都看到了,都很好。你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把你记在心里,共产党就有这个优势。”在西鲍公社调研期间,王书记组织召开了多场座谈会,涉及自然灾害问题、群众生活问题、发展生产问题……他不止一次地提到:“群众有困难,关键还是看干部,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关键是教育好干部。”

党和老百姓心连心

发展生产,是首长在调研中思考、发问最多的。到平旺、看周韩、过曹泊、上北贺,王书记几天来走遍西鲍公社村舍、田头。白天走访座谈,晚上整理记录、写东西。夜很深了,他总是被催着才休息。

一幕幕现状、一篇篇调研记录、一本本民情日记,让王书记决定先向中央电话汇报情况。这是西鲍公社第一次与北京通电话,第一次与党中央通电话。在最困难的时期,王书记将真正的民情、乡情、实情报告给上级。不久,中央和地方领导来到了西鲍,在公社召开了群众大会,“党和百姓心连心,克服困难渡难关”。

第一批救济下来了,全县每人增加半斤大米,解决口粮不足。西鲍公社最困难的10个大队,每人救济2丈布票,钱随票发(在困难时期,2丈布可是一个很阔的数字,新结婚才能发1丈6尺布票)……后来,地委、县委领导带着农机、水利技术人员下来蹲点调研,一份份发展生产的规划出台:三角圩和兴中圩各建一座套闸;万伏电线横跨上官河平旺段;三角圩新建平旺排涝站;灌溉渠道化,耕作电机化;三角圩大搞绿化……这些规划,随着生产的发展,都一份份超前落实了,成为西鲍公社的自豪,每份规划的实现都是党和老百姓心连心的实证。

王从吾,中监委第二书记,在最困难的时期来到西鲍公社。党的好干部时时刻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也把他的名字记在心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王从吾同志密切联系群众、艰苦朴素、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始终激励着西鲍人民群众,也激励着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