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期●缅怀篇●

吹响“集结号”的老兵——顾理昌

作者:申承银

 

电影《集结号》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连长谷子地的一连人,在战斗中全部战死,仅有他侥幸活下来。他却发现,牺牲的战友,没有一个算是烈士,都成了“失踪者”,在烈士陵园中,当然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为此感到愤怒了,一心要为他们讨个“说法”,证实他们都是革命烈士。在现实生活中,顾理昌老人就是老坝港的“谷子地”。

顾理昌老人的老家是江苏省海安县老坝港镇顾陶村,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陈毅、粟裕坚持在敌后抗战,曾经在老坝头(即现在老坝港镇)一带布置反“扫荡”工作。那时顾理昌小学刚毕业,在区委书记袁舜生的教育影响下,他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参与组建了儿童团,担任了儿童团团长。最初七八年,顾理昌一直在自己家乡工作和战斗。他所在的区和乡镇,曾先后划给东台、如东等县,这里过去是敌我斗争尖锐复杂之地,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前后牺牲了很多革命同志。他没有因此而退缩,机智勇敢地和敌人开展斗争,16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支部书记,区委宣传和组织科长,直至区长和区委书记。1948年,顾理昌离开家乡到淮南地区天长县工作,后调入安徽省委工作;1952年起在北京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离休前曾任北京师范学院(今为首都师大)副院长。

艰苦的取证之路

“文化大革命”以后,获得新生的顾理昌在回乡看望乡亲和烈士们的遗属时,许多人都要求建一个烈士陵园,使历年战争和斗争中的牺牲者能有个集中安身之地,也使后人有个纪念之处。顾理昌是倡议者和发起人。陵园开工时,他约了在山东的一位同乡老同志,个人出资选购了名贵石料,刻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等字,运回故乡,矗立在新建的陵园之中。

陵园落成揭幕前,顾老先生细看了每块碑文及烈士名录,竟发现了他熟悉的30多位烈士没有列进去。他找到镇政府,提出一定要补齐当地所有烈士并在陵园中列名,让后代知道他们、怀念他们。他把自己所了解的烈士的基本情况,写成材料留在当地,请他们一一查证。

顾老先生此后每隔一、二年就回乡一次,有时一年回来几次,每次回乡都要到烈士陵园查看那些烈士补上没有,然后向当地党政负责人报告。由于年代久远、行政区划多次调整、档案资料缺乏和证明人死亡等原因,烈士身份确认工作进展缓慢。针对这一情况,根据顾老先生提议,镇党委调整工作部署,组成调查组查证当年烈士牺牲的情况。

调查组由镇党委副书记申承群牵头,聘请顾老先生任顾问,镇关工委、教育工会具体负责,为了能使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老坝港镇政府出人、出钱、出交通工具。大家考虑到老先生年事已高、身体多病,劝他坐镇指挥,他硬是不肯,领着调查组奔赴南通、海安、如东、如皋、东台等地,陪笑脸、说好话,争取地方的支持。很多工作人员被他执著的精神感动,主动提供帮助,使得调查组能够顺利地查阅有关档案。

最为辛苦的是走访烈士健在的旁系亲属(很多烈士没有后人),这些老人大多住处偏僻,交通不便。顾老先生和调查组全然不顾这些,坚持前行。夏日炎炎,蚊虫飞舞,顾老先生手持芭蕉扇一边驱赶蚊虫,一边仔细甄别烈士亲属提供的书证、遗物,因高温加上年迈体弱,他几次几乎昏倒。寒冬腊月,滴水成冰,顾老先生在老人床边嘘寒问暖,促膝长谈,有时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忘记返回的时间;天黑路滑,有几次差点栽入路边的池塘,好在同路的年轻人手疾眼快把他扶上路。遇到困难,顾老先生总是勉励同志们,这些烈士们没能见到胜利,更没能享受到胜利的成果,为了人民的利益流尽了自己的鲜血,我们只要想到这点,就可以克服种种困难。

调查组经过前后六年的努力终于查实了30多位烈士的情况,形成的原始档案资料足有几尺高。他们把每个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和经过,以及遗属姓名、地址和与烈士关系等等,都一一重新登记入册,印制成了《遗漏烈士调查情况一览表》,又由镇政府写了《补办遗漏革命烈士的报告》等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呈交。

艰难的认证过程

事情远比顾老先生预料的要困难得多。因为乡镇一级无权将这些调查对象定为烈士,必须经过县以上政府机关审核批准。为此,他几次去找海安县民政局及其上级南通市民政局和江苏省民政厅等部门,请他们办理这事。为了不给领导干部增加麻烦,顾老先生总是有备而去,与主管领导见面后马上紧张交谈,并且拿出随身带着的一些文件资料作为佐证。平时十分稳重和蔼的顾老先生,有时说得很动情,有时又显得着急甚至生气。有几次谈到伤心处,他老泪纵横,痛切地说,烈士们已经死去60多年了,仍不承认他们是为革命牺牲的,这些烈士都是我的乡亲,更是我的战友,有的是我动员参军的,有的还是我的前辈和长辈,他们竟然都不算革命烈士。我每次回家乡,都觉得对不起他们,我能够做的,就是为他们求个“名分”……

顾老先生曾几次找到当地的主要干部,向他们陈述此事,同时左一封右一封地写信催办。在这些信中,他体谅当地同志落实此事有困难,但是强调这些困难与当年的斗争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先烈们为了人民解放事业,把自己的性命都献出了,我们却连个烈士的名分都不给他,这怎么说得过去!他甚至去国家民政部汇报情况并送上材料。

几年过去了,顾老先生一直没有放弃努力。事情终于有了转机,海安县新上任的单县长,得知此事后非常关心,她到北京参加十一届人大会议,约见了顾理昌等老同志。顾老先生向单县长汇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单县长对顾老先生非常敬佩,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方面敦促民政局协助进一步调查;另一方面从民政部门追认烈士的条件角度来考虑,充实过硬的证据,符合条件的就认定。单县长还对如何进一步调查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集结号”终于吹响了

经过多方努力,2011年的清明节前夕,上级民政部门批准了续补32位烈士的请示,老坝港镇人民政府举行纪念碑安放仪式暨清明祭奠活动。

在祭奠活动中,87岁高龄的顾理昌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给烈士们敬献了花篮,他感谢党委、政府和故乡人民给后人做了一件好事,不但建起了烈士陵园,而且克服困难让所有的烈士魂归故里。他给参加祭奠活动的人们再次讲起革命烈士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事迹。

顾老先生指着烈士名单:这一个是被敌人用刀砍死的,这个是参军后在部队牺牲的,这一个是被敌人推到泥塘里活活呛死的……

临了,他老泪纵横地说:“烈士们长眠地下已经60多年了,很多人没有子孙后代,我们不能忘了为今天美好生活而牺牲的革命先烈。祭奠先烈,仰望丰碑,能使我们的思想不断得到净化,灵魂不断得到洗礼。”

顾理昌——老坝港的“谷子地”,在垂暮之年和他的战友们终于在“集结号”的召唤下相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