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期●老区采风●

从“江中跳板”到“江中走廊”

——扬中市西来桥镇交通建设纪实

作者:常恩泽

江苏省扬中市西来桥镇为长江下游泥沙冲积而成的水中洲地,位于扬中市的南头,镇江市的最东端,与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孟河镇沿小夹江相邻。全境总面积仅有19.5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足1.8万,是一个孤悬江中的弹丸小镇。

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江南抗日挺进纵队即来此开辟根据地。西来桥虽无山川密林隐身,但四面环江,江滩芦苇茂盛,易守难攻,实为秘密的武装活动的好场所。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开辟后,中共苏中地委、丹北中心县委,武进县、扬中县的抗日民主政府及分区部队曾设在这里,新四军部队亦经常屯驻休整,地下党联络人员亦通过这里的水上秘密交通站往来于大江南北。陈毅、粟裕、谭震林、陈丕显等同志都曾来过西来桥,看到这里的有利地势和群众的抗战热情后,称赞西来桥是“根据地的安全岛,长江上的红色跳板”。
西来桥四面环江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特殊的“红色跳板”作用。但是,解放后的很长时间里,孤岛和外界的沟通往来唯靠渡船,非船莫渡,非渡莫出。“大风、大雨、大雾”三兄弟中的任何一个来到,都会导致停航封渡,有时连续几天,让岛上人叫苦不迭。外地客商也是来一趟怕一趟。岛上遇有重病、急病、难产者无法过江求医,只得望江兴叹,为此而死亡者常见。西来桥地方政府面对交通难的严重问题,在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各渡口的摆渡小木帆船先后全部换成挂桨机动船,以提高运行速度,并减少风险;在西夹江、北夹江分别设定班客轮“扬中班”、“高港班”停靠码头;在南江边设立直开泰兴七圩的机帆船码头,以方便岛上群众远道出行。1985年5月1日,西来桥至八桥轮船港汽渡通航,从此西来桥境内通上了汽车。

经过多年的努力,西来桥交通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终不能摆脱“非船莫渡”的困扰。由于交通不便,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至1986年末,全镇工业产值仅3010万元。1987年人均收入仅有865元。经济总量一直处在扬中市各镇区中的排名之末,人均收入亦与其他各乡镇拉下较大距离。

“西来桥、西来桥,深盼西面来座桥”,这是饱受岛地孤悬之苦的西来桥几代人的一个共同梦想。改革开放后,他们又提出“要兴旺,必过江,直接沟通苏、锡、常;要致富,必须建桥筑路;要小康,必须脚踏实地迈过江。”1990年,西来桥镇党委、政府根据大家强烈愿望,作出了在西夹江上建造大桥的决策,江苏省交通厅很快就批准了西来桥镇政府的报告。1991年2月1日大桥开工奠基,1992年9月16日大桥建成通车,题名为“幸福大桥”。从此,西来桥镇结束了孤岛“非船莫渡”的历史,开启岛镇人一步出江的新时代。

“幸福大桥”建成后,南来北往的汽车快速穿行,外出务工人员“自行车大军”结队骑行,滚动的车流带来了岛镇经济的迅速增长。到1999年,全镇大小企业增加到50多家,工业产值达1.19亿元,人均收入达7127元,是1987年的8倍。

2004年10月28日,西来桥北夹江上又架起横跨南北的“扬中二桥”,接通贯穿西来桥南北的“238”省道。车辆南行,过了“幸福大桥”便进入苏、锡、常都市圈;北往经扬中二桥融入扬中本岛,驶进宁、镇、扬经济带。如今,西来桥成为南接北联的“江中走廊”,融入长三角。

便捷的交通,给西来桥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12年全镇GDP达到12.41亿元,同比增长21.3%;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4585元,同比增长16.5%。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江苏省新一轮的沿江开发战略中,西来桥的优良岸线和临近苏南快速经济发展板块的区位,尽显优势,临港产业独领风骚,船舶制造、港机制造、物流仓储等大企业接踵建成,深位运输码头将成为出入江海巨轮的驿站。1.8万西来桥镇人正提足精气神,奋力追逐着“产业岛、生态镇、幸福城”的绚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