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期●随感录●

“焦桐”带来的思考

作者:董成家



“焦桐”又称“兰考泡桐”,是一种普通的树木,但将它与焦裕禄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时,却使其具有了教科书的价值,使我们常读常新。

“焦桐”体现了焦裕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作为共产党的县委书记,为了抗击当年威胁兰考的“三害”(风沙、盐碱、内涝),他选择的突破口是植树。谁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那新栽的幼苗没有十年八年是难以成材的,短期内绝没有任何“轰动效应”。但焦裕禄硬是看准了植树造林的好处,不图眼前的“轰动效应”,但求发展的长远效应,求为民留下实实在在的政绩。

“焦桐”饱含着焦裕禄为民造福的革命情操。他忍住病痛日夜奋战在治“三害”一线,带领人民种植泡桐树,如今兰考泡桐种植面积超过46万亩。特殊的土质、气候造就了兰考泡桐的特殊材质,兰考泡桐成为乐器和家具制品的首选。兰考泡桐加工制作的琵琶、古筝等乐器远销美、日、德等国家,年创汇3000万美元。以泡桐为原料的木材深加工产业已经成为兰考的支柱产业。

1964年春,焦裕禄因病离开了自己曾经牵挂的这片土地。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兰考的泡桐亲切地称为“焦桐”,一棵棵“焦桐”替焦裕禄亲眼见证着兰考人民战胜内涝、风沙、盐碱,一步步走上致富之路。

焦裕禄不仅为“焦桐”注入了一腔心血,同时也注入了一种精神,使之成为他为官执政的标志,也为我们如何理解政绩、创造政绩作出了很好的诠释。真正的政绩是老百姓的口碑,是历史的见证。就像“焦桐”那样,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能显示出它的“含金量”和“正能量”,愈能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利益,愈能为它的主人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