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期●老战士专访●

“乐于付出是我们这代人的性格”

——记新四军老战士顾金德

作者: 祝天泽

顾金德老人家在江宁路上,石库门房子二楼,20多平方米,一套老式家具,21吋彩电是当年凭票买的,一直使用至今。顾老已92岁高龄,虽满头银发,但身板硬朗,思维活跃,精神矍铄。当问到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时,慈眉善目的顾老说:我们这些老人能活到今天,这是托共产党福,托社会主义制度的福。良好的医疗条件,优厚的生活待遇,以及自己积极保健锻炼,都为人的长寿创造了良好条件。

顾金德生于1923年11月8日,原籍浦东川沙县唐镇,父亲是一位笃信天主教的营造厂厂主。1943年初,高中未毕业,他离沪赴重庆,考取了北碚复旦大学农学队园艺系。当时国家正遭受日寇的侵略践踏,学员群情激奋,抗日热情高涨,顾金德在这样环境中深受感染。1945年7月,经中共南方局一位同志引导,顾金德放弃学业来到豫鄂边区参加抗战,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月15日日寇投降,当时他在新四军王树声纵队一个营当文化教员,“这个营一些领导和个别战士都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没有上过学。当时纸笔很少,我便以门板当黑板,用树枝当笔,在地上写字,开展扫盲活动。这些同志学习很刻苦,很快掌握了不少汉字,有的还能独立写信”。金德所在的中原军区部队被国民党30万大军团团包围,给养很困难。“营领导组织战士上山打柴禾,挖野菜,摘槐花柳叶(发酵)充饥。我不幸患了疟疾,营首长和战友们对我十分关心,给我做野荠菜面条,打野狗煮狗肉给我吃,说这是‘热性食品,有利于治病’。部队战友情深,由此可见一斑,令我十分感动。”

后因疟疾久治不愈,经部队领导批准,顾金德回沪治疗。1949年2月,在上海地下党安排下,顾金德担任浦东区委委员,分工负责宣传和高桥地区工作。“为了迎接上海解放,我们主要做了五项工作:一、利用读书会、夜校以及交友聊天机会,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黑暗与专制,宣传即将进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任务和各项政策,要求市民稳定人心,维持秩序,积极配合;二、开展调查活动,及时将高桥地区敌人碉堡、军火弹药库分布情况,写成书面材料,报告给解放军;三、组织护厂、护校和反破坏活动,区委组织了有1700余人参加的人民保安队,对浦东地区重点工厂、学校等单位进行保护;四、组织策反工作,瓦解敌人。金桥地区有个义警大队长,我们通过其朋友关系,积极做他工作,终于使他在解放前夕交出武器、弹药与人员,弃暗投明;五、在人民解放军迅速挺进浦东过程中,组织人员为作战部队担任向导,打扫战场,抢修桥梁,维持地方治安。”

解放后,顾金德先后担任东昌区区长,浦东县副县长,上海农学院教务处长、统战部长,上海农科院作物所所长等职,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受到好评,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985年,顾老离休。

上世纪80年代,一批经历过枪林弹雨考验的新四军老战士酝酿组建合唱团,年已65岁的顾老是创建人之一。每次排练节目,顾老总是第一个到场,搬桌椅,整理歌谱,组织演唱,忙得不亦乐乎。排练结束,收拾乐器,打扫场地,又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场。

顾金德酷爱唱歌,购买了不少著名歌唱家、歌手出的碟片和专辑,一有机会就拿出来播放欣赏,有时还跟着哼唱。每次练唱新歌,他总是尽早背出来,时间不够就在走路和乘公交车的时候背诵。炎热的夏天,排练房没有空调,他和团员们个个练得汗流浃背,但从不叫一声苦。一次顾金德因疾病身体不适,家里人劝他不要去排练了,但顾老说啥也不肯。他说:“我这点病与当年新四军打日寇时的艰苦环境相比,算得了什么?”他坚持参加排练直到结束。

26年来,顾金德和团员们赴部队、企业、社区、学校、监狱、敬老院进行了数百场公益性演出,受到普遍欢迎。2011年,顾老因年事已高退了下来,被合唱团授予“终身团员”称号。

顾金德说: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做点好事善事,这样才活得有意义。我们这个社会还有贫困者、失学儿童、遭受疾病煎熬的患者,关键时候助他们一把,仿佛在寒冷冬天送上了一个暖炉,温暖着他们的心。乐于付出是我们这代人的性格。顾老从1994年起参加希望工程,帮助老区贫困孩子家庭,每学期资助400~600元,共资助了10人,还将个人一部分房产、地产上缴给当地政府,或分给无地无房的亲戚。1991年,他还与自己夫人商定死后将遗体捐出供医学解剖用。因乐于参加慈善和公益活动,顾老荣获“上海市农口系统最受尊敬的离休干部”称号。

由于参加过当年郊区地下斗争,对当时情况比较了解,顾老参加了征集、整理史料,编写《上海郊区地下斗争纪实》、《五十年前迎解放》两本书,动员浦东几位老同志写了多篇回忆文章。

顾老说:经历过艰苦环境考验的人,才会真正体会到党中央“八条规定”的重要性和及时性。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有继承好传统,珍惜现在,励精图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