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期●专 稿 ●

以羊兴镇 以羊富民

作者:朱知和 卢锋 仲广桐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充分发挥5万多亩桑园套种牧草多的资源优势,不断提高山羊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以养羊技术协会为纽带,以大公山羊市场为龙头,以农户家庭羊场为载体的羊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全镇山羊年饲养量达15万头,百头羊场近百户,千头羊场2户,年成交山羊120万只以上,年成交额逾5亿元。当地农民通过养羊、贩羊,户均年增收近千元。这个不到两万户农户的乡镇,工农业年总产值达百亿元,成为苏中地区的富镇之一。
      大公镇农村现在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家养两只羊,胜种一亩粮;家养5只羊,一年零钱不愁肠;家养10只羊,四季有钱买衣裳;家养百只羊,三年能砌小洋房。”
                                                                                          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养羊致富的领头羊
     发挥养羊技术协会作用,引领科学养羊,这是大公镇做大山羊产业的一条基本经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养羊业在大公农村不成气候,少数农民家庭养的一只羊,一年只能长三四十斤肉 ,经济效益不明显。九十年代中期,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当地农技部门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养羊技术协会”,吸引了200多农户参加。为解决本地山羊个体小、生长慢、效益低的矛盾,协会筹集资金,从海门引进几百只良种母羊,从南非引进10多只原种波尔种公羊,以片设立良种羊配种点,帮助羊农改良本地羊的品种。协会还设立养羊技术服务部,帮助羊农订购调剂良种山羊,供应牧草种子、羊药,赠送养羊技术资料,推广人工种草养羊技术,推广狼尾草制种技术,努力实现“山羊品种良种化、饲养科学化、防病防疫系列化”的饲养要求,使羊农真正感受到协会是羊农致富的“后勤部”,是会员的“好娘家”。
      2006年以来,大公养羊技术协会更是组织技术力量攻克了规模养羊的两大难题。大公本地山羊以吃青草为主,冬天,饲料严重缺乏,因此,越是市场需求旺盛的冬季,大公上市的山羊却越少。大公养羊技术协会从陕西等地引进萨能种羊和本地羊杂交,改良品种。新品种山羊以稻草、玉米秸、花生蔓、大豆秸等为饲料,加上辅以青贮发酵技术,使山羊的冬季食物源大大拓展。大公本地山羊传统的饲养方式是地面圈养,羊圈内如不及时清扫,潮湿、恶臭,很容易导致山羊生病。大公养羊技术协会向养羊户推广高架养羊技术,让山羊住上了“楼房”。这种由竹木或钢管搭建的“楼房”,距地面1米以上,使山羊生活彻底告别了地面的潮湿和粪便的污染,一只只变得又干净又健康。协会还构建了一支有近百名兽医参加的完整的山羊疫病防控系统,随时为养羊户服务。
      现在,大公镇的规模养羊户达到了100多户,其中,养羊千只的两户,养羊500只的20户,养羊100只的82户,全镇有1万多户农村家庭养了羊,户均近10只。年饲养山羊15万只以上,使大公镇农民获利1000多万元,户均600多元。大公镇姜桥村12组农民张礼官说:“我能饲养出百十斤重的山羊,一年养羊近百只,最该感谢的是养羊技术协会。”
                                                                                                         专业市场:农民养羊致富的平台
      建立山羊市场,打造区域亮点,使大公镇山羊销售渠道畅通,羊农不再为山羊销不出去而发愁,这成为大公镇做强山羊产业的一大特色。
      过去,大公镇在山羊养殖大规模发展后,羊农最大苦恼的问题是本地销量有限,上百名羊农经纪人不得不把山羊贩至如皋、大丰等地出售,费时费力;部分山羊屠宰户由于形不成规模,大多是分散经营,污染了环境,这成为当地养羊业发展的大障碍。2006年,大公镇通过招商引资,从北京引来客商,总投资1亿多元,在204国道边建成集山羊交易、屠宰、配送、冷藏、深加工于一体的江苏大公山羊市场。该市场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山羊市场,旺季日交易量10000多只,淡季至少也有2000多只。今年,市场又投入2500万元,新建成3000吨容量的冷库一座。市场内有收购山羊的,有定点屠宰山羊的,有收羊毛、羊皮的,就连羊粪也成为抢手货,被收购运往黄海滩涂用于种养殖业。海安县大公镇贲集村26组农民张荣林,一年收购1000多只山羊在市场内贩卖,收入超10万元。山羊市场的建成,引领2000多个像张荣林山羊购销户活跃在流通领域,帮助包括姜堰、如皋、东台、大丰、兴化等方圆300公里的羊农走上养羊致富的道路。
                                                                                                     实施品牌战略拉长山羊产业链
     大公镇坚持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并重,积极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在原有“长三角”商标基础上,今年新增了“大公羊”、“水晶白切羊肉”两个注册商标,“水晶白切羊肉”已成为大中城市宾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现在,每天都有上百部卡车把大公山羊市场的数千只带有“大公”商标的山羊运至上海、南京、杭州、福州、广州等大城市。这种口感极佳的熟食羊肉的制作工艺过程复杂,全是选择20至30斤的小公羊,宰杀后蒸熟,并且以文火和猛火交替蒸11小时以上。目前,“大公水晶白切羊肉”的月产量达100吨,成为市场的走俏食品,每6两熟羊肉售价超过80元。
                                                                                                             “三缺户”养羊致富的靠山
  大公镇是海安县的边远乡镇之一,和东台市接壤,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使部分农民致富无门。山羊产业不断壮大之后,当地党委政府引导养羊大户帮扶缺资金、缺项目、缺劳力的困难家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两年多来,大公镇已有1000多“三缺户”家庭在养羊大户的扶持下脱贫,部分家庭进入小康。
      据大公镇党委书记景月琴介绍,养羊无需多少资金,投入成本低,且不费多大的体力,加上有养羊大户做支撑,“三缺户”养羊脱贫实在是个好办法。
大公镇姜桥村12组的崔同贵老人在养羊大户的帮助下,年养羊近百只,不但脱了贫,还拿出3万元为自己和老伴缴了养老保险。星河村9组村民周茂生积极创办千只羊场,先后将500多只种羊免费提供给“三缺户”饲养,然后又以每只羊高于市场价100元的价格回收种山羊羔。在“三缺户”养羊过程中,周茂生还免费提供饲养管理技术和羊病防治技术指导,并帮助销售成羊,使当地20多户“三缺户”脱了贫。
      难能可贵的是,大公镇养羊大户还带动县外一批困难家庭走上了致富路。养羊大户于忠发、周建桂、周茂生等人均帮助邻近的东台市困难家庭10户以上。在周茂生的帮助下,东台市唐洋镇贫困农民王美俊两年养羊近400只,获利8万多元,彻底脱了贫。
      大公镇“以羊兴镇,以羊富民”的特色名片,引起了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的关注,《致富经》以群众致力发展区域经济为主线,点面结合,全方位报道了江苏大公山羊市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