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期●专 稿●

记新四军女兵陈模

作者:李治亭

年轻时的陈模

左起:张茜、罗伊、陈模、楚青打靶归来(摄于1940年春)

 陈模(右)在作报告

自上世纪80年代我调任青岛警备区政委后,与陈模同志相邻、相识近30年,对她传奇的新四军女兵经历十分熟悉:1971年10月她从北京调任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后任顾问。她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青岛市优秀母亲荣誉称号。今年她虽然已90岁高龄了,但精神矍铄,谈吐敏捷,耳聪目明,仍不减当年新四军女兵的英姿。
      她是1938年6月22日参加新四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同志。当时正值日本鬼子打到她的家乡,这时,她正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为了生存,她逃到了江苏延陵给人当保姆。陈毅司令员带着队伍来到这里,在群众大会上讲:“现在日本鬼子打到我们家门口,不愿做亡国奴的有志男、女青年跟我们当兵,上前线打日本鬼子救中国。”陈模听了讲话后,激情满怀,约了三位女同学参加了新四军,那年她18岁。
                                                                                                               “怕死就不来了!”
     她到了当兵驻地茅山宝堰附近的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驻地时,部队已集合好了,等待出发,陈毅司令员看见四个要当兵的女孩子,就面带笑容走过来。陈模立正说:“陈司令,我们是来当兵的。”陈司令说:“好嘛,要当兵,欢迎。”他仔细看了这几个带着稚气的十七八岁的女学生,便严肃地说:“当兵可不是闹着玩的,干革命要不怕苦,不怕死,你们行吗?”陈模说:“行,不怕死,怕死就不来了。”陈司令听后哈哈大笑说:“要得,收下你们4个女兵,不过,今天连饭都没得给你们吃啊,部队已集合好了,马上要出发。” 他还亲切地问:“ 你们今天已走了一天路,现在又要饿着肚子继续走,能行吗?”陈模和姑娘们坚定地说:“行!”陈司令听后,和蔼地说:“你们当兵的第一天就得过‘行军关’和‘饥饿关’,要考验你们了。”这一天,走到深夜才宿营。她们虽然筋疲力尽但心里甜丝丝的,因为她们荣幸地在陈毅麾下当了女兵。
      9月10日晚,司令部移驻前隍村,次日清晨,尚未早餐,就发现敌情。陈司令立即命令司政机关迅速撤退,刚出村不远,远远看见东面和北面都出现敌人,陈模说:“不好,我们被鬼子包围了。”话音刚落,“咯咯咯”响起机枪声,接着枪声、炮声四起,陈模遵照陈司令的教导,立即卧倒,待枪声稍停,马上爬起来,弯着腰,贴着东面的土埂往前跑。“哎哟”一声,王捷中弹跌倒,身上流血,接着孙健也“扑通”一声,栽倒在地,脸上流血。陈模扶着她俩到前面密密的竹林内隐蔽,周围的枪声渐渐地稀疏了,她心想战斗快结束了,不料忽然传来了叽里哇啦的说话声和喀喀的皮鞋声,由小而大向她们接近。陈模便对孙健、王捷说:“我们宁死决不能当俘虏,鬼子来时,就装死,千万不要出声,不要动,即便刺刀插进胸膛也不叫一声。”陈模从地上抓了几把她俩流的血,涂在脸上、身上,脸朝下躺在地上,鬼子和伪军进入竹林后,有一个用脚踢踢陈模,陈模屏住呼吸,紧闭双眼,不动,另两个去踢孙健、王捷,她俩也不出声,敌人边走边说:“三个姑娘都完了。”就走出了竹林。
      敌人走后,陈模将背包内的床单撕成3寸宽的布条,替孙健和王捷包扎好伤口,不一会,孙铁流进入竹林,一位老乡也进来说:“山脚下还有一个男的被打伤了,前面稻田内还有几个伤员。”陈模去看后,请老乡把他们抬进村去。
      陈模想去找部队,但决不能丢下伤员,只有原地等待,她坚信,首长一定会派人来找她们的。她走到村外一个高地上,四下观望,太阳快下山时,看见卫生处长王聿先头戴草帽,身穿白上衣,匆匆走来,陈模飞快地跑过去,紧紧握住他的手。王处长说:“敌人多路包围,部队突围冲出去了。陈司令没有看见你们放心不下。所以他又调来部队,把敌人打退了。战斗一结束,就派我出来找你们。”他进村看了看伤员说:“准备三副担架,晚上派人来接你们。”
      天黑后,她们走了两个多小时,在月光下看到部队坐在地上休息。陈司令走过来,和陈模等四名女兵亲切握手说:“你们辛苦了,表现得很好,现在情况紧张,伤员不便随部队行动,陈模、孙铁流留下和王处长一起看护伤员。”说完,他就带部队出发了。当晚,战士们住在一个空荡荡的破庙内,什么也没有,只好向老乡借了许多稻草铺在地上,和衣而睡。第二天天刚亮,她们又随部队走上了战斗的新征程。
                                                                                                               在战火中冶炼
     秋天的夜晚,寒风劲吹,陈模一天没有吃饭喝水,第一次尝到了饥寒交迫的滋味,也深刻地体会到了陈司令说的“干革命要不怕苦,不怕死”的意思。
      第二天晚上,陈模躺在地铺上,思念着部队的战友,久久不寐。忽然,陈模听到“咚咚”的敲门声,她问:“谁呀?”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小鬼,快开门!”陈模高兴地跳起来,跑去开门,陈毅司令和刘炎主任微笑着走进庙来,亲切地问伤员痛不痛?想不想家?又说:“这次敌人扫荡小华山地区,出兵十三路合围我司政机关,看来宝堰蹲不住了,主力决定暂时向南转移,伤员仍然留下来,由王处长和你们照料,以后我还会来看你们的。”说毕,陈司令和刘主任出了庙门骑上战马,走向了新的征途。
      陈毅司令肩负着开辟江南敌后战场的战略重任,在敌情严峻、工作繁重的情况下,挤出时间两次专程来看望几个刚入伍不久的女兵。此情此景,使陈模终身难忘。陈司令说的“干革命要不怕苦,不怕死”,数十年来,陈模也一直铭记心中。
      1938年10月,陈毅司令派陈模护送孙健回丹阳城内休养。两天后,敌工科长邱东平来接陈模去一支队服务团。团长吴仲超是老党员,经过对陈模考察后,他认为陈模表现出色,就启发和鼓励她申请入党,并做陈模的入党介绍人。10月下旬的一天,陈模和其他申请入党的同志一起,在庄严的党旗下大声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誓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永不叛党。”
1939年3月到11月,陈模先后参加了安徽省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八队二中队(女生队)的学习和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第二期速记班的学习,并担任了党小组长。学习期间,陈模还成为陈毅和张茜的红娘。
      一天傍晚,陈模收到从前方一支队带来的一封信,信封上写着“陈模同志收”。拆开信封,并没有给陈模的信,而是套着另一个白信封,信封上工整有力地写着“面交张茜同志亲收”。当时,张茜是军部服务团团员,服务团和速记班同住在二甲村里。第二天出早操后,陈模把信当面交给了张茜。张茜看了信,高兴而含蓄地微笑着说:“谢谢你。”此后,陈模和张茜逐渐成了好朋友。
      1940年春节前两三天,政治部主任对陈模说:“明天陈司令要回来和张茜同志结婚,你去打扫一下陈司令的住房,尽可能收拾得好一点。要保密。”接到任务,陈模带着陈司令的小勤务员一起打扫,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在木板床上铺了厚厚的稻草。为了表示庆贺,陈模还特地从老百姓家找来大红纸,剪了两个双喜字。为了保密,她将红双喜字贴在房门里,这样外面看不到,人在屋里一关门就看到这两个大喜字了。
      1939年初冬,速记班学习毕业后,陈模、楚青(后与粟裕结婚)、罗伊一起调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任速记员兼机要员。当时司令部设在江苏省溧阳县水西村光裕祠堂。陈毅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陈模记得粟司令第一次和三人见面时便含笑与她们握手。
      当时,人多住房少,房子不够住,粟裕同志就亲自教陈模等人搭草房子。他告诉陈模利用祠堂前面宽阔的走廊和粗大的圆形木柱子当骨架,先用竹竿、稻草编成一块块约三尺长、二尺多宽的长方形草块,再把这些草块编搭起来,作为房子的墙壁,中间开一个小窗。陈模等三人精心制作,编得整整齐齐,草房温暖、舒适、别致,大家都很高兴。粟裕同志说,这是他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学到的本领,那时,他们在深山密林中就自己搭草棚住。这次草房搭好了,粟裕还特地给她们三人在草屋的窗口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粟裕同志待人和蔼可亲,但在军事训练和工作上要求却很严格,每天起床号吹响后十分钟内,战士必须跑步到操场,他每天都是笑眯眯的第一个到操场。人到齐后,他亲自率领战士们和女兵跑步,然后进行队列训练和射击训练,有时还教战士和女兵练刺杀。冬天,寒风刺骨,有一天,陈模带了手套出操,粟司令严肃地批评陈模,叫她把手套脱下来。训练举枪瞄准时,粟司令在战士举起的步枪准星上,放一枚铜钱,要求举枪两分钟,铜钱不掉下来。他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就少流血。”在他严格训练下,战士和女兵都练出了射击的好本领。在一次实弹射击中,陈模十发子弹,打中98环,得了优秀,受到粟司令的表扬。陈毅司令拿着缴获的照相机给他们拍了照片,名曰“打靶归来”。这张照片,至今仍陈列在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内。
      1940年7月29日,新四军挺进纵队一举攻占了南控长江、北接苏北平原的重镇黄桥。陈模等政治部少数人暂时在离黄桥10里的一个村庄待命。当天上午约10时,哨兵突然发现一股敌人向我驻地冲来,双方立即交战,枪声大作。陈模、陆若勉带领七八个勤杂人员,拿起老乡的空煤油桶、钉耙、铁锹、锄头、脸盆、饭盒等能发出声音的物品,用力敲击助威,并大喊:“冲呀!缴枪不杀。”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与敌人对抗,打得很出色。住在附近的特务连,听到枪声后带着机枪赶来支援,两面夹击,不到10分钟,这股从黄桥逃出来的敌人就缴械投降了。陈毅司令和钟期光副主任在黄桥镇内,听到枪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钟期光亲自赶来看望。当钟期光听了陈模汇报后,表扬陈模等政治部的同志们“打得机智勇敢”,他还风趣地说:“好呀!我们的女将也锻炼出来了,能指挥打仗了。”
黄桥决战后,陈模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指导员。
                                                                                                                            活得精彩    笑对人生
      从上世纪40年代起,陈模先后动了十多次手术。1946年她病重住院。在组织的关怀下,她度过了难关,终于在瘫痪三年后重新站了起来。到了晚年,做过子宫、卵巢、左乳房切除手术等大手术,她都挺了过来。医生给她开刀还不能打麻药,她打青霉素都过敏,但她硬是挺住了。做完手术后医生都竖大拇指,她真是打仗过来的,过得硬!
      1981年,她做一次大手术成功了,但伤口迟迟不能愈合。由于她药物过敏,缝合伤口的底层线头屡次被排斥出来,只好又进手术室,重新切开伤口。伤口三寸长,一寸宽,一寸多深,不缝合,让伤口自行愈合。陈模每天仰卧着打吊瓶,一躺就是23天。也就是1981年那次在床上的深思,唤醒了她久远的记忆:何不把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写出来呢?把熟识的老首长和老战友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德写出来,留给后人,不也是一种贡献吗?出院后,她不顾还在恢复中的身体,开始了回忆录的写作。
      刚做完大手术,弱不禁风,握笔的手都不听使唤,但陈模在桌前一坐就是一上午,写得头昏脑胀。因为沉浸在回忆中,她夜里常常失眠,写到关键处,茶饭不思。她患有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身子的右半边常常发麻,只好写一段到床上躺一会儿,然后再坐起来写。先是写长篇回忆文章《忆张茜》在《前卫文艺》杂志发表,陆续被《新华文摘》、《文汇报》、《星火燎原》等20多家报刊转载,还获得济南军区《前卫文艺》优秀作品奖。接着她又陆续发表了《陈毅司令过生日》、《新四军中的抗战女性》、《深切怀念粟裕同志》,文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解放军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看到这些回忆文章后致函陈模,表示“将根据需要积极组织使用所提供的史料”。
      她写的《护送韬奋先生》、《韬奋先生在病中(片段)》发表后,引起反响。1996年6月1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同志在伊斯坦布尔接见陈模的小儿子周申申,请他转达对陈模的问候并题词:“向陈模同志表示敬意和谢意,当年护送我父亲韬奋冲破敌寇封锁,回沪治病。”之后,邹家华又写长信给陈模。信中说:“ 陈模同志,……为了缅怀韬奋同志,为了教育后代,您又不顾高龄,亲自伏案动笔撰写,情在字间,读了以后,深受感动。作为韬奋同志的子女,我们感谢党,感谢您和同志们。”
      陈模在作报告时,爱把自己的新思考坦诚地亮出来。陈模说,革命传统,最根本的是实事求是,坦诚说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发扬了革命传统。比如说提倡艰苦奋斗,不是提倡穿草鞋,着破衣,吃糠咽菜,而是提倡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有些人在艰苦的时候能奋斗,奋斗是为了摆脱艰苦,这没错,但艰苦过去后,就没有了奋斗精神,就会滋长贪图享乐的毛病。其实,在艰苦条件下保持奋斗的姿态固然可敬;然而在不艰苦的条件下,继续保持奋斗姿态,则更可敬。因为要做到这一步更难,面对的诱惑比在艰苦条件下多得多。说到底,有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根子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根本问题。人们听了她的报告都齐口称赞说:“是革命传统心声,是肺腑之言,是上了一次珍爱人生的课。”
      我在陈模身上感受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感受到了她那种活到老学到老、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精神。
      临海才能听到真正的涛声。走近陈模,我仿佛听到了历史大潮的雄浑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