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体会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开创的改革旗帜,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发展新思路,就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目的性等形成了系统改革论,这是对邓小平改革观的深化和发展。系统改革论内涵十分丰富,笔者认为,其中“三论”则独具特色。所谓“三论”,即改革倒逼论、改革结合论和改革目的论。可以乐观地期待,它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取得新的辉煌。
改革倒逼论。三中全会《决定》认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1978年中国处于困境,物资奇缺,主要生活用品都凭票供应,人均GDP世界排名倒数第二。这种“穷境”、“困境”,倒逼出来了邓小平时代的改革。
改革开放35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每8年翻一番,35年翻了4.47倍,中国中产阶层人数近6亿,每年还有数千万农民进城务工,所有这些事实和数字,令世界瞩目。与此同时,矛盾和问题也相应积聚,这些问题又倒逼出这次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全面深化的改革。改革是被问题倒逼出来的。三中全会顶层设计的两大亮点,一是组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二是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改革领导小组是面临着的“中等收入陷阱”、改革措施“走不出中南海”等问题而倒逼出来的;而国安会也是由国际和国内的安全形势极其复杂倒逼出来的。这种倒逼传达出两个信号: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敢于担当的精神;二是中央领导集体勇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气魄。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天职。如果说,邓小平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结合论。自发式的自下而上的改革须与有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相结合。小岗村包产到户的经济改革,就属于自发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这次全面深化的改革就是有领导的顶层设计:党的最高领导层统帅改革,精心谋划,深入调研,体察民情、民意,吸取民智,多方讨论,最后由中央全会形成高层共识,就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这两方面的结合,才形成了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合力。恩格斯说过“历史是由合力推动的”。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本质上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革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改革目的论。改革的理论突破,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978年的改革是对原苏联模式、对计划经济的重大突破。这次又是对原来讲的“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重大突破,由起“基础性作用”突破改为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同时也肯定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本质意义,是充分调动经济主体的活力,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充分涌流。
中国有40多万亿元的居民储蓄余额,13亿人口中有8亿多劳动力,中国有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又微调了人口生育政策,中国的科技也有了30多年的长足进步……中国不缺乏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是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政策调动。以市场为重要杠杆的调动,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正确选择。
尽管是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是政府的作用仍不可或缺。这种不可或缺性,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即“补”、“纠”、“监”。 所谓补,就是补市场之不足;所谓纠,就是纠正市场之失灵;所谓监,就是用法治来监督市场所出現的偏差和问题,如:两极分化、环境污染、假冒伪劣等等。制定“负面清单”,就是体现这三个字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中全会所作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改革顶层设计的底线,突出强调改革的各项举措“决不出现颠覆性错误”。
这条改革底线,笔者认为包含三个含义:一是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二是经济、社会改革可以大胆探索,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改革要审慎。三是不能采取一部分群体拥护、一部分群体反对的举措。这种群体性的赞成和反对并不真正反映大多数民众的诉求,因为无论是在纸质媒体上,还是在网络媒体上,有话语权的不是大多数的民众。所以,要求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共识,必须深入到广大民众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求得最大公约数的共识。
这条底线,说到底,就是有些是不能改掉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改善,但不能削弱;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自我完善,但不可背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可以发展,也可以依据实践有所突破,但不可以“学术研究无禁区” 为名,行全盘否定之实。这就是改革的底线,也就是绝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绝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的目的只能是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来之不易,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唯一正确的前进方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5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检验了上述基本原则的真理性;未来的实践还将继续证明,改革还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